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唐颖:女性一旦卷入两性情感关系中,人生的戏剧性就出来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青年报 木子吉 参加讨论


    
    
    
    答题者:唐颖
    提问者:木子吉
    时间:2017年10月
    简历
    唐颖,上海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来去何匆匆》,出版中篇小说集子《丽人公寓》、《无性伴侣》,《多情一代男》,《纯色的沙拉》等。小说《红颜》曾被改编为电影《做头》,由关锦鹏监制,关之琳、霍建华主演。 唐颖以书写都市题材著称,擅长描写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与时代命运。今年,其长篇小说《初夜》、《阿飞街女生》、《另一座城》以“双城系列”命名并重新推出。《上东城晚宴》曾发表于2016年的《收获》杂志,于今年年中首发单行本。这四部长篇小说,是唐颖十年创作的成果。
    1你以擅长书写纽约和上海双城生活著称,你现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我从1986年开始写小说到现在30年,大部分小说的背景是上海。最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以“双城系列”新版的三部长篇《阿飞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是我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创作的作品,当然,这也跟我自身的生命历程有关。那十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其中有一年在新加坡国家电视台新传媒做华语电视剧编剧,因此在《另一座城》里有新加坡的生活场景。那十年里大部分时间在美国。这三本书的内在联系便是双城之间:上海和另一座城。《阿飞街女生》中的上海和纽约,《初夜》中的上海和美国中西部小城,《另一座城》中的上海和新加坡。
    近两三年,我更多时间在上海。新作《上东城晚宴》便是在上海完成。目前正在写另一长篇,是关于上海一户人家的命运故事,充满上海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历史印记,大城小民,一叶观秋,我希望通过作品留住充满沧桑的城市背景和个体生命。
    2新作《上东城晚宴》里男女主的内心的孤寂和荒芜,一众“纽漂”拎不清的关系、错乱的激情,很写实,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说起来,是美国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蒂的长篇小说《应许的祈祷》给予我写上东城故事的灵感。卡波蒂时尚又才华横溢还是个gay,是当年纽约上流社会的宠儿。他穿梭于名流人家,他动笔写《应许的祈祷》是企望写出一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流年”那样的经典。这本书披露了纽约名流的丑闻,在连载时得罪了纽约的上流社会而受到杯葛,卡波蒂书稿未完成就去世了。我读这本书才到一半,便按捺不住自己的写作冲动,它唤醒了沉睡在我心里的一些人和事,我是先有了“上东城晚宴”这个书名,再来写这个故事。
    上东城是纽约昂贵的曼哈顿的富人住宅区,因此“上东城晚宴”是个象征,是虚幻的场景,也因此这个背景上的男子也已经自带光芒。在“上东城”里,于连(编者注:小说男主角)作为成功男性充满“我想要的东西我必须得到”的自信,事实上,于连并非无情,他也在和自己的情感挣扎,然而,他有野心有目标,是个意志坚定的成功人士,往往,成功者都有相当坚韧的意志,这意志让他扑灭了内心情感的火焰。
    书中女主里约从认识于连并被他吸引初始,就在下意识地做逃离的准备。她有过离婚挫折,也经历了好友的突然去世,深感人生无常,人生观有悲观的层面。她受好友嘱托去纽约是要和另一男子高远发展未来,可内心深处,她渴望在纽约这个充满奇遇的超级大都市为自己也为逝去的好友,恣肆地活一次。
    3“纽约是把利刃,要么被它伤得体无完肤,要么将它制服,握在自己手里。”《上东城晚宴》书封的这句话是你双城生活的映射?你对纽约怎么看?
    我爱纽约,把她视为精神故乡。有过两次长住纽约,好些年里,我几乎每年都去短住一阵。
    第一次去纽约是2000年,我和做先锋剧场的丈夫受邀美国亚洲协会去纽约访问半年(带着八岁儿子,他在纽约上了一个学期的小学),那半年是我人生精华段落,我们观看了五六十个纽约小剧场,也称“外外百老汇”,去了几十间画廊,接触了不同国家的戏剧人,纽约本地独立影人和不同层次的艺术家。由于我那几年在上海电影集团策划部,并制作了一部真实电影《横竖横》,曾经想在电影上做一番事业,因此我自己还去纽约著名的MOMA(当代艺术博物馆)看资料电影,资料馆为我一人放映投影电影,仍然记得为我放电影的是位日本裔年轻女资料员。同时,我和丈夫也在当地进行艺术活动和各种讲座,记得有一次被日本艺术家邀请在华盛顿广场做行为艺术,连儿子都参与了,可以说是全身心沉浸在前卫艺术的氛围里。这段经历我在《阿飞街女生》里有描述。
    那年离开纽约,就像失恋,有一种巨大的失落和怀念,以至我在三年后再去纽约,住了将近一年。第二次去纽约,我买了摄像机,原本是想做一部与纽约中国艺术家有关的纪录片,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下了。但这大半年的漂泊,让我遇到了很多来纽约漂泊的艺术家,为我这部上东城累积了不少素材。
    4你如何把握小说中女性情感主题的戏剧性?
    生活中,除了生离死别,女性一生中最大伤痛,是两性情感的伤痛。女性一旦卷入两性情感关系中,人生的戏剧性就出来了,所谓戏剧性便是冲突,尤其是内在的自我冲突。情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深刻也是最脆弱的关系,是我作品的核心主题。
    我更擅长探索成熟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事实上,所谓“成熟”,是对爱的瓦解。爱具有非理智和非功利的特质,然而,成熟的标志是理性,是现实中各种利害关系的权衡,便有了自我质疑和挣扎,任何充满挣扎的关系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关系,让你窥见人性的复杂幽微和沉在最深处的底色,是最有利于小说和戏剧的生长空间。那些看起来成熟却可能充满缺憾的情感关系,更让人唏嘘不已。
    5你对女性细腻心理与复杂情感写得到位,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你认为源自女性作家的优势?
    我的小说情节几乎都是以女性视角展开。这些女性人物,几乎跟随我自身的生命旅程,进入不同的时代,经历变迁带来的震荡。常常,爱输给了现实,却也不那么简单。
    也许我更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隐藏的可以称为“池水微澜”的潜在冲突。城市生活太具体太现实,如果要逃脱为生存挣扎的人生,必然要进入某种规则和次序的轨道上。这样的生活虽然免于风险却也庸常无聊。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加不甘心,也更加天真,她们的突围失败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回到日常轨道,然而内心每天在演绎悲剧却无人知晓。
    说到讲故事能力,应该说并没有男女作家之分。“讲故事”是一种叙述能力。我的这一能力还得归功于我父亲。小时候父亲每晚对着英语读物给我和妹妹讲故事,其中有李尔王、格林童话、马克吐温和王尔德写的故事,故事讲完了,我却无法从故事的情境中出来,常常一个人对着天花板复述故事。我被母亲送进托儿所的全托班,我哭闹要回家,老师便让我给小朋友讲故事,我一讲故事就安静了。我的讲故事才能一路发挥,在中学,即使和同学看同一本书,她们也会要求我把看过的书再讲一遍,我给她们讲《呼啸山庄》讲《简爱》,一遍又一遍,她们听不厌我也讲不厌,可见,我的“讲故事”能力是有童子功的。
    6你认为你个人的风格是什么?
    有一段评论是这么说的,“可以写温暖故事的作家,比比皆是。而像唐颖这样用饱蘸糖水的水果刀一下一下削出城市人骨髓里的伤痛的作品,很少。”我想,我更接近日本作家那一路风格,文笔蕴藉,细节丰满,在富于质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展示人物命运。
    7《阿飞街女生》、《初夜》、《另一座城》包括上东城等等,不乏“上海女人”的经典符号特性:独立自省、精致利己,你认为上海女人是怎样的?
    这“上海女人”也可以换成“都市女人”。我笔下的女性是在大城市的背景下成长,而且是在上海这么一个有国际化传统的城市,因此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比其他地区的中国女性可能更强一些,这是城市文明给予她们的先天的优势。以前人们嘲笑上海男人是小男人,这既反映了大男子主义的社会现状,也反衬了上海女人是大女人,或者说,这是个男女平等的城市,女人们不依附男性,先从经济上然后从精神和心理上获得独立,我不可能在小说里阐述女性主义理论,但我骨子里是个女性主义者。我小说中的女性都是独立的,处在历史转型、新旧价值观念冲突交替时期的上海新女性有着比张爱玲的女人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混乱的局面。
    也许“精致利己”改为“精致自恋”更合适,里约便是一位都市的精致自恋者,所有的努力是自我坚守,怕受伤害,预先给自己做防备。也因此,里约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她是个被大城市规则漂洗过的、野性早已被荡涤的、理性永远不会彻底丧失的女性,所以她不会溃败到没有退路。
    8你的小说中很多对上海的情感记忆的描画,这和你的成长及原生家庭有关?童年带给你最大的印记是什么?
    我在上海出生成长,我的父母也在上海出生成长,因此我的亲戚也都在上海,关于上海我有太多的故事。但是年轻时,我并没有太在乎这些故事,年轻时,我们的目光是在远方,我们渴望离开故乡。而且,在我年少成长的岁月,上海这座城市被冠之太多负面语词,十里洋场崇洋媚外,是当时国人鄙视上海的最正确的理由,出门在外有点不想告诉别人自己是上海人。而我们的前辈更不愿提起他们的过去,所谓“旧上海”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
    《阿飞街女生》和《初夜》都写到上海西区,也是我成长的街区,有评论说我书中人物底色是“淮海路的小姑娘”,但我真正在写的是淮海路的背面,繁华背后的真相。今日时尚只是表面,城市经历的血腥的过往必须被记住。我用这些伤心故事来展示充满历史印痕的城市最真实的一面。
    9《红颜》被改编成电影《做头》,你对于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制作的看法?
    小说变成电影,于我是痛苦甚至是羞耻的经验,当我看到《做头》的海报时——一张相当情色的海报,我有作呕之感,根本不愿意观看。直到在美国某名校的一次讲座中,通过放这个电影来阐述我的小说,才不得已地看了,真是无地自容。《红颜》里的爱妮每星期上美发店做头,也与美发师亲密相伴十几年,每星期一次的做头就像每星期一次的约会,正渐渐成为她生活中的支点,在填补她婚姻中的缺憾,她和美发师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出轨行为,却暗潮汹涌。小说改编成电影,导演却让两人上了床,把一段暧昧的难以言说的关系做了简单粗俗的处理。
    而小说有个不可疏忽的重要背景,通过爱妮视角展示了时代的变化。那是八九十年代,整个中国在经历开放和改革,从一个极端高歌理想主义的时代走向高度物质化的消费时代,美发店是小舞台,反映了时代变迁带来的价值变化。从爱妮的视角看出去,美发店转门转进来的女子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她们身份模糊,有些是被富商包养的“金丝鸟”,有些是被称为“煤饼”的暗娼,她们给小费出手大方,让自我感觉优越的爱妮变得自卑,她是直接就受到了价值观的挑战,而这么重要的时代背景――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时代正在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完全没有在电影里展示。
    10生活中你是物质狂么?
    纯文学作家靠写作为生不太可能成为物质狂,当然我们都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某个品牌的鞋子香水粉底霜。
    11有没有人到中年的困扰,会抵抗年龄带来的不适么,比如说眼角纹的浮现?
    比起眼角纹的出现,更令人惊慌的是,某一天你发现自己1.5的视力出现了问题,书上的字变得模糊了,你得去配老花眼镜。当然,你很快会习惯这一类退化,但是,无论有多少心理准备,你都无法克服生命原本虚无的悲哀。在此让我引用纽约女作家艾瑞卡的话,“我的忧郁仍然挥之不去,我面对的是永恒的问题:拉皮或不拉皮?或者我该在为下一本书宣传之前去拉皮?生命有限,才是问题所在,而非拉皮。我们是否能拥抱自己有限的生命,甚至爱这个生命?我们是否能将知识传给孩子,然后离开,同时了解,我们的离去是一种恰当的秩序?”
    12你最喜欢生活的城市是?
    我前面已经提到,我把纽约视为精神故乡,深深感受纽约这座超级大都市在文化上的广阔多元,其包容的内容像深深的海洋,难以丈量。假如说北京聚集了全国的艺术人才,那么纽约汇集了全世界对艺术怀抱梦想有很高天赋的人才,她的能量和创造力,不在其中难以想象。当然,也因为纽约于我是异国他乡,我对她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然而,这仍然是从寄旅者的角度,不用考虑生存问题。我不愿用“最喜欢”这个词,因为我也很喜欢东南亚的一些小城,比如马来西亚的槟城,印尼巴厘岛的乌布镇,越南的河內,泰国的清迈,老挝的朗勃拉邦,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在我喜欢的城市轮流去住一阵,并且去发现新的值得一住的旅行地。
    13你心中的完美爱情什么样?
    我心中并未有“完美爱情”的图景,我从未写过“完美爱情”,“完美”是虚幻的,我只想告诉读者,期待完美是不健全的人生观,爱情值得憧憬,但不能期待“完美”,没有完美爱情,是因为这世上没有完美,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人际关系都有AB两面。
    14你认为完美的幸福是怎样的?
    所以也没有完美的幸福,只有小确幸。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小而确实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持续时间三秒钟到一整天不等。对于我,首先是充足的睡眠;是起床后喝一杯不可或缺的咖啡, 诸如此类。
    15你对自由如何理解?
    “自由与幸福不能合二为一”,这是诺奖作家门罗在《逃离》这一著名短篇小说里的洞察。大学女教授西尔维亚帮助她的雇工年轻的女孩卡拉逃离让她压抑的丈夫,然而出走没有成功,卡拉回到了丈夫身边。卡拉没有接受已经在眼前的自由,她的情感仍然驻留在丈夫身边。
    自由是没有任何羁绊,可没有羁绊的自由是否空虚?
    16你最喜欢的电影是?
    我经常提到特吕佛的《祖和占》,当然是我喜欢的电影,可我也喜欢其他电影,有这么多好电影,不能说哪一部最好。说说我这两个星期看过的电影:《浮云》、《看不见的客人》、《敦刻尔克》、《樱桃园》、《海街日记》,在这几部电影里我可以说“最喜欢“,最喜欢成濑已喜男1955年的《浮云》。
    17最喜欢的书及作者是?
    也没有“最”,喜欢的作家太多,早年直接影响我写作风格的是法国作家米歇尔·布托,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佛朗索瓦丝·萨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