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话剧改编电影:冒险还是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李晋荣 参加讨论


    继去年的《夏洛特烦恼》之后,同样改编自话剧的电影《驴得水》上映不到两周,票房已突破1.4亿元。这样的票房成绩跟同期上映的美国大片《奇异博士》旗鼓相当。在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增长乏力的当下,《驴得水》这样改编自话剧的电影创作模式及其所取得的票房佳绩,引来影评界的集体围观,也引发了业界关于话剧改编潮的讨论。
    话剧改编成电影是一次艺术实验
    话剧改编为电影,并不是一时之现象。作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作,曹禺的《雷雨》《日出》,早在1938年就被改编成了电影,此后同名影片被拍摄超过十次。老舍的《茶馆》《龙须沟》《方珍珠》《离婚》等话剧作品也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不仅传统经典话剧作品屡屡被改编成电影,当代新创作话剧作品也不断成为电影创作的母体。除了上述的《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由话剧《暗恋桃花源》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由导演赖声川率领话剧原班人马进行打造,成为一时的文化热点。可以说,中国现当代话剧史与现当代电影史,在作品名称和作品内容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目光再转向国外。195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欲望号街车》改编自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话剧,豆瓣评分8.3。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歌剧魅影》,更是被世界各国的创作者改编成了多个版本的电影,其中据此改编的《夜半歌声》还获得199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
    “不同于现在的很多话剧作品,过去能改编为电影的话剧艺术性、文学性都很强,其中一些作品甚至在话剧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些话剧作品文本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性强,同时在不断的舞台演绎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青年剧评家徐健认为,“把十分成熟的话剧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是一种新的艺术探索或艺术实验。”
    市场逻辑驱动有可能牺牲电影品质
    从去年的《夏洛特烦恼》开始,把话剧改编成电影成为国内电影创作的一股潮流。《恶棍天使》《分手大师》《华丽上班族》《隐婚男女》《驴得水》,一部接着一部同名作品,从话剧舞台被搬上大银幕。
    近一两年被改编成电影的话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优秀的小剧场商业戏剧。
    “喜剧、恶搞、通俗化的故事……这些商业电影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全都包含在上述话剧作品中。在电影原创力匮乏的当下,上述成功的商业戏剧为电影创作提供了现成的IP,因此改编卖座的话剧成为电影人创作上的一条‘终南捷径’。”徐健说。
    话剧在为电影提供“创意”的同时,电影也为话剧提供了强势的宣传平台,为话剧演员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电影评论家史航看来,话剧创作团队拍摄电影是一个非常有勇气同时又深谋远虑的行为,“把优秀话剧演员拉出来遛遛,让全国观众认识,对市场回报较低的话剧演员来说是一种补偿,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新享受。”长相并不十分出众的优秀话剧演员任素汐,在电影《驴得水》中表现出色,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说明作为小众艺术的话剧——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员——都需要市场化的大平台来宣传推介。
    “不过,完全的市场逻辑驱动有可能牺牲电影的品质。”徐健认为,当下电影界对话剧的改编,已经跟数十年前对话剧的改编有很大不同。当年的改编是为了艺术探索,而当下的改编却更多是为了票房。改编者选择改编母体的时候,首先看重的是原作品叫不叫座而非叫不叫好,而市场表现好的话剧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若作为基础的话剧作品艺术质量不高,很难想象改编出的电影能有多好。
    改编潮折射出优质电影剧本稀缺
    “话剧往往是同题材电影最好的试金石和排练场,结构、表演分寸以及作品的人气都在其中得到试验,最后给我们带来一个更符合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电影作品,可以说这种试验很重要。”史航看好话剧改编电影的新尝试。
    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晋文则认为:“将话剧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新潮流,恰恰反映出当下优质电影剧本的稀缺。经过市场和观众检验的优秀话剧,具有极强的文学性、现实性和思想性,能够补缺优质电影剧本荒的困境,起到了为电影剧本创作输血和供氧的作用。”
    话剧与电影,如何互补进而实现双赢,是当下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命题。
    从最近的《驴得水》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经验。电影《驴得水》的创作,从导演到演员均为话剧原班人马,唯一不同的是,电影剧本删除了原先话剧剧本中一些假定性与戏剧化的情节内容,并以声光元素和镜头语言赋予画面更多张力,使之呈现出话剧舞台所不具有的活泼与饱满。同时,没有启用明星演员,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让有限的预算可以用到后期制作中。
    话剧原班创作人马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电影《驴得水》没有摔跤的重要因素。“电影应该向话剧学习剧作人对剧作的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学习话剧人敬畏文化艺术创作,敬畏观众群体,拒绝诱惑、苦练内功、潜心创作的艺术精神。”薛晋文说。
    电影《驴得水》的故事确实好看,这也是其改编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如徐健所指出的那样,时下由话剧改编的电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商业戏剧所具备的一切元素与商业电影大卖所需要的元素高度重合,但同时“在这些元素的背后一定是一个好的故事,没有好的故事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口碑与传播”。
    “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只要呼应浮躁的趣味就可以赢得市场,却忽略了人们心底还是需要具有一定坚实度的故事,不管是《夏洛特烦恼》,还是《驴得水》,都在这一点上抓住了观众。虽然这些故事多以粗糙浮泛的生活故事为内容,但至少呼应了大众心底对好故事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说,“《十二公民》等改编自话剧的电影作品,则摒弃了当下电影创作中的浮躁风气,继承了传统话剧创作中探讨严肃问题的传统,因此捕捉到了一些严肃而具有思想的内容。这为浮躁的影视界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路径——寻找更加有趣味、有内涵的电影内容。”
    《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等第一次亮相都是以话剧的形式,但最初却都是以电影剧本的形式被创作出来的。这说明,好剧本总是曲径通幽,在市场与资本的浪潮中,一时失去一个码头不要紧,只要最终上了岸,终会大浪淘沙现出真身,而唯一的前提还是,故事内容吸引观众,创作态度严肃认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