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长征精神血铸成——观《血战湘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准 参加讨论


    
    电影《血战湘江》剧照
    震撼!有感官的震撼,更有心灵的震撼。观看影片《血战湘江》,我一直处在震撼之中。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打得最惨烈的一仗。《血战湘江》这种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首先来自创作者在还原80多年前那场血战的战争状态上的狠下功夫与大胆创新。比如,在服装和造型上,坚决摒弃那种为追求漂亮而丢掉真实的做法。为了还原血战中的人物状态,所有红军指战员的衣帽都是破旧的,他们浑身沾满泥水,散发着硝烟味,头发也是纷乱的,许多人脸上带着血污,一看就是身处血战之中。
    又如在叙事节奏上,红军指战员的说话和行动之快是影视作品中前所未见的。毛泽东一上马就是飞奔,找中革军委都是跑着去;李天佑、陈树湘、耿飚等更是一边抱着机枪扫敌一边指挥作战——所有的行军都是急速的,连抬着辎重的战士都是在小跑前进,因为慢一分钟就会失掉难得的战机,就会牺牲更多战士。再如在说话方式上,因为枪炮声、轰炸声、喊杀声此起彼伏,指战员说话几乎是声嘶力竭,不同观点的争辩,尤其是毛泽东与李德、博古的争辩几乎都是吼叫,都是脸对脸、眼瞪眼,甚至一个拍桌子、一个摔茶碗,这些描写既还原了血战状态,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景。
    在血战本身的呈现上,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烈,拍出了真实,让观者身临其境,震撼不已。影片主创在还原红军当年血战状态上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效,与他们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感悟密切相关,拍摄中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也可想而知。
    “湘江之战,损失过半。”批判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是长征题材作品的共同主题之一。《血战湘江》主要描写作战,但作者并未忽视对教条主义的批判,而且努力把这种批判表现得更有意味。比如,博古、李德在进军目标上纸上谈兵,从一开始就落入蒋介石的陷阱,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接着因盲目自信丧失占领全州的时机,继而不走小路走大路使队伍在轰炸中伤亡惨重。这些情节在剧中看似作为铺垫和过渡出现,但在巧妙的剪辑和对比下,这种揭露反而让人感到格外真实。占据了大部分叙事篇幅的惨烈血战和惨重损失也成了见证教条主义巨大危害最有力的证据,让人触目惊心,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更为巧妙的是,创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这些行动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毛泽东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狡辩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泽东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在李德、博古看来,洋教条就是行动的唯一标准,不管实际情况怎么变化,洋教条一个字也不能动。这不就是要用洋教条来宰割中国的现实吗?它在实践中岂能不碰壁?《血战湘江》对唯洋是从的教条主义的艺术批判,锋利而具有现实启示。
    理想、信仰与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受到的锻打越厉害,发出的光芒就越灿烂。在逆境中写英雄,在血战实践中把对革命理想的拷问推向极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重重的围堵,错误的指挥,每场血战都是九死一生,怎么办?红军指战员们不会逃走,更不会投降,而是选择血战到底,选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杀出一条突围的活路。
    影片中,彭德怀给指战员作动员:“现在是危机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动员说:“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几千战士齐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为何能这样上下一致为理想奋不顾身?因为不断的血战使他们的理想更纯粹也更坚实了,他们相信中央一定能拨乱反正,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影片中,烈士们的牺牲壮怀激烈: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正好军帽,二人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和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被打出肠子后,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用死来捍卫红军的尊严和完成后卫师任务的荣誉!一个比一个更惊心动魄,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的光芒,引人深思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和终极意义。
    长征精神血铸成,照亮历史与现实,《血战湘江》不愧是献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一部有筋骨的重头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