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带我们回归精神的家园——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李春 参加讨论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海报
    一档以“见字如面”命名的视频节目“火”了。自去年12月底开播以来, 《见字如面》受到观众热烈的回馈,由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徐涛、张涵予、蒋勤勤、王耀庆、林更新8位明星担任信使倾情诵读演绎,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这一书信朗读节目,被赞誉为“综艺节目的清流” ,激活了人们所有与书信相关的美好记忆。这些素朴、真挚,来自日常生活的深处,凝于笔端而又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温度的私人通信,经过演员生活化、角色化的朗读,绽放出意外的光华——一封短短书札,就可以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让观众走近那些鲜活而有个性的生命,体味穿越时光而历久弥新的情谊,带我们回归精神的家园。
    这些书信撰写时多半并不为了发表,故流露着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因如此,才有了“见字如面”的基础。这个节目最大的魅力来自书信本身的趣味性,可以让我们看到宏大历史背后细碎的生活场景,甚至人们想象不到的多面而丰富的真实情感的表达:
    现存最早的家书,是2249年前战国时代秦国的一对兄弟“黑夫”和“惊”在征战途中写的家信。他们在信中向家人报平安,叮嘱兄长接待官府为奖励他们卫国而前去授予爵位的送信人,期盼家里尽快给他们寄钱好添置衣物,还细致地让家人比较两地物价再决定是否寄新衣。这封书信是在家中大哥“衷”的墓中随葬品里发现的。由此可以推断,这对秦国将士当年没能生还,还可以想见这位大哥对两位弟弟的牵念,直至死后仍要将他们的信简带在身边。
    1841年,因“启边衅”而遭受责难,被贬伊犁戍边的一代忠臣林则徐,在赴任路上给夫人郑淑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没有抱怨,而是感念“圣恩高厚” ,他写道:“盖圣主知余憨直成性,现在嫉之者众,难保不被人中伤,远戍伊犁可避人指摘。如此用心,虽父母之慈爱子女,亦无如是之体贴入微也” 。
    1921年,选择离开“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伦敦) ”的林徽因,在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中充满矛盾地自我剖白:“我不愿意成为拆散你们(徐志摩与张幼仪) ”的根源,同时,又无法尽藏内心对这段情感的留恋,只说“把一切交付神秘的命运之手” ,但“不期待,不祈求” 。
    《见字如面》的第二重魅力在于邀请专业演员(明星)为观众朗读书信,他们自身的经历、个性、气质和人气与书信本身叠加,产生“化学反应” ——尽管演播室里没有更多的道具和陈设,也没有还原历史的服饰和化妆造型,但是演员们却通过现场表演,用声音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王耀庆演绎的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书信中那份“心在树上,等你来摘”的赤诚,呼之欲出,令人难忘。而演播者与书信人的历史缘分,则使书信的韵味更为醇厚悠长。朗读曹禺先生回信的著名演员张国立, 30年前就与曹禺先生相识,曹禺曾亲自为张国立颁发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奖杯,还曾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并为他题写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难怪张国立的朗读会打动黄永玉,并邀请节目组到家中畅谈。诵读台湾歌后蔡琴在著名导演杨德昌去世后“答媒体公开信”的“老戏骨”归亚蕾,是两位当事人的好友,她来朗读这份特别的告别信,别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悲悯和感怀。
    节目的第三重魅力在于精心选择的书信的多样性和文化含量。 《见字如面》的创作团队此前曾制作过电视栏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以“汉字”和“成语”为桥梁,引领观众亲近我们的母语和文化。这一次,他们联合了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跨越古今遴选了包括始自战国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历经魏晋唐宋、晚清、民初,直到现在的近百封信件,使节目成为观众了解和探寻历史真相的一份特别的温情通道。向公众朗读书信并非我国电视人所独创,受英国作家肖恩·亚瑟2009年出版的书信集《见信如晤》 (Letters of Note)启发,早在2013年12月,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就在伦敦发起举办了名为Letters Live的活动,邀请来自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名人为公众现场朗读那些“理应受到更广泛关注”的书信。这一活动风靡英伦三岛,如今已成为每年一度固定的文化活动。2016年3月, Letters Live首次与英国影视制作公司Sunny - Marchto合作,将整个朗读过程录制下来上传至网络。不少中国观众就是通过互联网看到由明星露易丝·布瑞莉和“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共同朗读11岁的女孩格蕾丝·比戴尔与亚伯拉罕·林肯的通信等一系列书信朗读表演。
    引导公众重新认识书信的美和力量,将值得纪念的书信传播给更多人,是中外书信文化推广者的共同追求。 《见字如面》创作团队将公开朗读书信这一创意,进一步发展为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节目自2016年11月28日开始录制, 12月29日在黑龙江卫视首播。第一季节目共12集,每集完整电视节目的时长为60分钟。节目形式包括:主演播室表演和分演播室清谈两个部分。在节目前期制作阶段,请8位明星直接面对观众,每人现场演播12封信;另外,设置分演播室由一名主持和两名嘉宾引介节目并即兴评点,通过清谈将分段的书信朗读串联起来构成合集版。同时,节目组还制作了单封(组)通信的单曲版,用于包括网络视频、微信、微博等跨媒体平台播出。 《见字如面》出品方具有跨媒体的阵容,包括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环球网、腾讯视频等多个单位,为视频节目《见字如面》的传播推广,特别是跨媒体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见字如面》播出不到一个月,已收到良好成效,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观众对新媒体传播的单曲版反响热烈、极为推崇;而对电视平台播出的合集版反响较弱。
    从节目制作的角度看,合集版瑕疵凸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合集版对单曲版内容的组合,处在一种无序散珠状态,未能产生1 + 1 > 2的整体效应。毕竟,定期持续播出的电视节目与一次性的表演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合集版的制作需要考虑如何持续有效地调动观众情绪,形成60分钟的戏剧链。此外,对于持续收看节目的观众,重复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相同的观众反应镜头的多次反复使用,可能影响观众的情绪累积。二是分演播室清谈部分,主持人和嘉宾的组成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文化清谈节目来说,主持人和嘉宾承担有不同角色定位:这类节目主持人的经验比“颜值”更重要,其作用不在于个人观点阐发,主要是引领话题、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嘉宾所长,服务节目内容的表达;女性嘉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多样化的观点,而不宜是一般性的“花瓶”角色;以专家身份出现的嘉宾应突出其专业特点和个性魅力,不宜过度强调性别特征,否则可能引起观众对“砖家”的习惯性反感和排斥。
    一个好节目、好的文化创意活动,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在新媒体平台上, 《见字如面》栏目的微信公众号—— “在此见字如面” ,已经在探索增加更多的与普通观众的互动,比如介绍中国的书信文化、刊登《见字如面》中出现的书信原文、揭示节目中出现的书信背后更多背景故事,由此扩展节目的外延,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书信文化。尽管《见字如面》节目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同媒体平台的推介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融通,但在轻点手机按键就能实现咫尺天涯面对面互动的微信时代,有这样一个节目、一群人,致力于介绍书信之美,鼓励普通人重新拿起笔书写与沟通,这不仅仅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文化理想,也是在机械复制时代重建人性的精神家园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