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化自信:需切实面对的时代命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王晓宁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既反映了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当前迫切需要切实面对的新的时代课题。
    既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
    文化自信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紧密相关。
    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也是今天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光明,极大地提振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和人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同时也要看到,文化自信的提出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要求和期许。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仍然有人对我们的文化缺少底气、不够自信,有的蔑视传统、丑化民族文化,有的言必称美国、用西方理论削足适履。96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挨骂”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从深层次说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道:“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持政治定力,防止噪音杂音的干扰,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既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在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总是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制定文化纲领和政策,为党的事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因此,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并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又以大量篇幅讨论了文化建设,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了新的战略部署。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成就,体现了充分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同时也要看到,一方面,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把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国家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人们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迁。这些变迁随着迅速增长的生产力一道,对社会的政治、法律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又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多样化社会思潮日益纷繁复杂。这种背景下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培育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引导社会从我国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明前景,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
    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也是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同样也是在跟中国传统文化等不同思想文化资源不断碰撞交流整合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创造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毛泽东曾经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可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修复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文化不自信的心态。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体现在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上,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坚定信心上。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我们仍然面临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因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样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借鉴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有的学科甚至直接沿用了西方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和概念范畴。对西方理论的学习借鉴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在解读中国实际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水土不服”的一面。这种状况“倒逼”着我们鼓足理论创新的勇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遇到的问题,承担起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