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三知”: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三个支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任平 参加讨论


    我们不仅要对本民族文化根基抱有信心,也要积极影响世界。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负责任大国,中国有必要在自知和自信的基础上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等普遍价值,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样式传播给全世界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欢迎中国,也让更多民族和国家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在动摇西方经济霸权、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秩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写全球文明秩序,新的国际文化格局正在形成。就中国而言,从“世界走向中国”逐渐转向“中国走向世界”,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不仅要持续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更要有自信、有准备、有步骤地向全球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
    自知:中国文化不仅支撑中华民族,也具有世界意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到对制度文化的批判,时至今日,重树文化自信仍是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仍然有人怀疑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更不必说中华文化具有的世界意义,某些西方政治家甚至讥笑我们“只生产物品,不生产思想”。
    毋庸讳言,习惯向西方学习,照搬国外经验,缺乏文化原创的自觉,在中国的确存在,而且具有某种普遍性。这种思维惯性阻碍着我们形成应有的文化自信,使我们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而变得妄自菲薄。但放眼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提升,14亿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些“奇迹”,都是在不断赓续着的中国文化的支撑下取得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我们的文化抱有信心和希望。尤其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才逐渐落地生根,中国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对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应是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形态为主导、融汇中外优秀文化精神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信任,相信本民族文化具有引导和帮助民族共同体应对时代挑战、思想撞击和文化对话并走向希望的明天的强大能力,进而对本民族文化意义和价值自觉认同、自觉守护和自觉皈依。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根基的坚信和守成,也体现在积极影响世界的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负责任大国,中国有必要在自知和自信的基础上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等普遍价值,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样式,传播给全世界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欢迎中国,也让更多民族和国家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知人:文化传播不能满足于“刷存在感”,要有大众意识
    秉持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走出去”,刷跨出国门的 “存在感”,更要追求“入耳”“入心”的实际效果,切实融入国外受众的生活世界。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都组织了不少文化“走出去”活动,从中国图书外译陆续出版发行到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世界儿童文学大奖桂冠,从在国际顶级音乐殿堂上演中国音乐到建立百家孔子学院,中国的戏曲、文学、书画、武术、瓷器、餐饮等大量输出国外,对外文化传播的确收到成效,影响也正在扩大。但是客观来说,中国文化产品在影响国外大众层面,成效还十分有限,存在着国外大众对于中国文化认知度整体偏低、文化产品供给与国外大众兴趣点脱节、文化传播渠道与国外大众媒介使用习惯存在偏差三大问题。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文化国际传播还缺乏换位思考的“问题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方式满足国外大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中国文化要素深深地嵌入国外大众的生活。我们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其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首先要看这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对问题解答的深刻程度。中国文化能否自信地走向世界,不仅在于能否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更在于能否聚焦与大众生命攸关的问题。如果没有与他们的生活、生命、生存产生深切关联,国外大众是不可能在深层次上主动欣赏、接受和追求中国文化的。
    中外文化交流史表明,作为物品文化的瓷器、丝绸、茶叶被国外大众普遍喜爱,是因为能够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制度文化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和朝堂制外化为西方文官制度,是因为适应国外政府民主治理的需要。今天,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之所以赢得全球大众喜爱,是因为它作为稀有濒危物种的代表,体现着全球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追求。大熊猫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追求共享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共同体价值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契合世界大众对于美好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对于世界现代性困境,对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等难题的解答,具有价值崇高的感召力和意蕴隽永的吸引力。
    知音:文化传播要分对象、分层次,遵循文化传播规律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满足于浅层次“走出去”或希望一步到位的想法,往往是因为不了解传播对象和文化传播规律。
    就对象而言,关注中国文化的国外大众成分绝不是单一的,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专业机构与学者,如美国费正清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中国和东亚研究中心等,以及诸多汉学家、专业学者,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于中国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二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如戏曲、电影、茶叶、文物、瓷器等的国外专家,他们对于中国某一类文化有专业的了解;三是国外普通大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普遍较浅,且因个人兴趣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取决于中国文化对他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
    就文化的本性和结构而言,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必然是分层次、分阶段、有规律的,通常是由外入内、由浅入深。文化有三个层次:外显的是物品文化,比如为外国人高度认同的熊猫、茶叶、餐饮、瓷器等;中间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中国风俗、道路等;最内在的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包括中国的伦理、哲学,是中国文化最深刻、最具有内在意蕴的内容。外国大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顺序也是有规律、分层次和分阶段的,了解“舌尖上的中国”肯定比理解“哲学上的中国”更容易。因此,扩大和加深中国文化对于国外大众的影响力的基点,要放在满足国外大众各个层次的需求上,按照文化层次和结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地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我们必须遵循文化规律,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走向世界,而不是无序放射、相互矛盾,以致效果递减。尽管大多数国外民众对于中国文化有了解和接受的朦胧意愿,但是并没有须臾离不开中国文化产品的真切感受。因此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面对汉学家们,我们应当系统而不是零散的、深刻而不是肤浅的,与其在中国哲学、中国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尊重他们的劳作成果。面对专门与中国某种文化片层打交道的国外各行专家,则需要在文化产品的深度意蕴上提升发掘,融入中国文化现代内涵的阐释。吴为山的老子雕像,之所以获得世界雕塑金奖,不仅因为深刻表现了一个崇尚虚怀若谷、无为之道的老子,更因为其彰显着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发展精神,进而为中国主张的和合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做了很好的艺术注解。面对国外喜爱中国文化的大众,在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日常需求的同时,应逐步引导和启迪他们认识产品包含的内在文化意义,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通过丝绸之路传给欧洲人的中国园林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等等改变了欧洲近代生活格局的物品文化,进展到更有深度的思想价值层面。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对的发展和反贫困问题、环境与生态保护问题、和平与战争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等等都需要全人类重塑价值观,建设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其中,中国主张的和合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中相关思想有内在的融通之处。我们需要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叙述共同的文化故事,寻找共通的深层文化结构,以表达显现为差异样态文化的共识意义,使中国文化自信、自如地走向世界。
    (作者为苏州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