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对话孙甘露: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台前幕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颜维琦 参加讨论


    “科幻文学独有一片秘境,通往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也通往别处他乡,天生的跨越性使其得以摆脱局限,书写全世界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触及人类文明的集体经验。与此同时,科幻文学也从未停止跨越自身边界,无论是在文类层面、主题层面还是所再现的地缘层面,伴随对自身定义的重新思考与拓宽,科幻不断探索新的地图与疆域。无法否认的是,科幻关注不同可能性,与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想象一同生长,也使得文学多了一种可能。”孙甘露这样为2017年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地图与疆域:科幻文学的秘境”解题。
    从3月开始筹备,到7月敲定出席嘉宾,直到8月初活动场次还在微调。每年春夏,身为上海国际文学周总策划的作家孙甘露都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这一忙,就忙到了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第七年。
    
    作家孙甘露
    得益于“上海书展”这个国家级书展的文化交流大平台,更得益于置身上海这座充满文学传统和底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也与趋于稳定的策划执行团队分不开。上海国际文学周在几年间成长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国际文学专业交流平台。以其对国际性、专业性和公众性的坚守,不仅成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成为中国作家与世界作家开展对话、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交流的现象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具有更大影响。
    一个文学周的七年小史
    2015年,创办一个多世纪的英语世界著名书评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主动提出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免费刊登形象广告。彼时,上海国际文学周刚刚举办四届。如今,这个基于赞赏和认同的“免费广告”已连续做了三年。
    2016年的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伦敦书展·影像与银幕周”签署合作协议,每年互派作家,为中英两国作家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搭桥铺路。
    “这些点滴交往多少可以看作是上海书展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切实成果。”这让孙甘露和策划团队在忙碌中感到更多快乐,“经过几年的口碑积累,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产生了影响”。
    上海国际文学周诞生于上海世博会次年。2011年,考虑到增加上海书展的国际元素,拓展书展的对外文化交流功能,上海书展开始与各出版社合作,邀请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学者出席上海书展新设的国际文学周活动。
    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相呼应,第一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题是“文学与城市的未来”,邀请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都柏林文学奖得主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惠特布莱德奖得主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日本作家岛田雅彦等在内的多位海外知名作家,以及王安忆、格非、毕飞宇等中国作家,举办了18场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与读者交流创作感悟与文学经验。
    2012年第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注重探索中国出版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空间,以“影像时代的文学写作”为主题,创造性地设立上海国际文学周国际论坛。莫言、大卫·米切尔、乔·邓索恩、苏童、孙颙、陈丹燕、石田衣良、阿刀田高、波里亚科夫、黎紫书、吴念真、毛尖等海内外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共同探讨文学、电影、写作对现代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出现,怎样在学院研究、专业文学评论、报纸书评以及网络个人意见间获得综合?2013年第三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以“书评时代”为主题,邀请一批海内外著名作家、学者和评论家,围绕书评作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中介、信息时代与书评的未来等话题,开掘书评对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价值。
    2014年上海国际文学周聚焦“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介绍,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现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享有世界级美国桂冠诗人、翻译家罗伯特·哈斯,美国小说家、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罗伯特·奥伦·巴特勒,法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帕斯卡尔·德尔佩什等嘉宾,以及翻译家、作家、诗人和学者马振骋、周克希、孙颙、叶兆言、刘醒龙、黄运特等畅谈各自的经验。
    
    2014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现场
    2015年上海国际文学周的议题——“在东方”,是一个富有思索意味和时代特征的话题。长久以来,在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想象。东方和西方,互为他者,互为镜像,互相发明。但是误解、误会一直存在,能否为西方和东方的真正相遇,找到一种新的基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作家学者就此展开思想交锋。这一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在东方”的主论坛会场放在了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浦东。
    2016年是中英两位文学巨匠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对话和研讨也由此展开,以“莎士比亚的遗产”为主题,41位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开展50余场对话、演讲和读者见面活动。参与嘉宾包括白俄罗斯作家、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美国当代作家、普利策奖得主朱诺·迪亚斯,英国诗人、前进诗歌奖和T·S·艾略特诗歌奖得主肖恩·奥布莱恩等,以及周功鑫、阿来、陈晓明、詹宏志、吴亮、陈丹燕等学者、作家、评论家。
    “越来越多的重要国际作家欣然接受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邀请,来到中国,走进上海。透过文学这一窗口,也促进了中外作家之间、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孙甘露说,每年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是活动带来的影响却是绵密而深远的。奈保尔在上海国际文学周度过了自己的82岁生日,他感慨:“从没想到会在这里发现这等的热情。”《云图》作者、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将他在上海国际文学周期间的经历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骨钟》,此书中文版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个文学周,牵出一串书香故事
    对于上海国际文学周来说,2013年是一个节点。这一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将活动频次最密的作家对话从书展现场移了出来,在黄浦区一片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馆安了家。
    “把大部分活动从热闹的书展现场搬到幽静的思南文学之家,不仅使作家间的对话以及与读者的交流更加切实有效,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所给予作家、读者、出版人的礼遇印象深刻。”孙甘露说。
    自此,思南公馆便与书籍、作家、读者、出版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结缘,是国有企业支持大型社会公共文学活动的有益尝试,活动专门设立了“思南文学之家”,当时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著名作家莫言题写了匾牌。
    “书展每年一次,一次只有7天,但是读书是不分昼夜,不论年节的。”孙甘露回忆说,这年书展结束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与思南公馆决定,一个城市需要读书会的阅读引领,要把书香留在思南。自2014年新春伊始,每周六下午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思南读书会,把每年上海书展带来的阅读热情延续下去。
    三年多来,“思南读书会”已连续举办近200期。每周六下午,总会有几百名读者来到这里,听王安忆、李欧梵、屠岸、刘恒、格非、马原、韩少功、贾平凹、严歌苓等文学名家的讲座,逛露天花园广场上的思南书集……思南读书会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上海人的书房、市民周末生活的新选项。他们在这里读书、遇见世界。
    这样的景象令孙甘露陶醉其间。有时,他也会踱进思南文学之家,寻一隅静静坐下,和观众一起听台上各路“行家”分享故事。比如,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有人戏称他是唐代的“户籍警”,《全唐书》里没有他不认识的人。“听他讲两个小时《杜甫的节日诗》,你说,幸福不幸福?”孙甘露笑着问。
    
    思南路与书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初,经由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在思南公馆的举办、思南文学之家的成立、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的创办,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黄埔区永业集团、思南公馆倾力支持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思南文学选刊》创刊,希望进一步延伸、拓展思南这一文化品牌。这一全面关注中文世界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的选刊,填补了上海没有文学选刊的空缺,也努力为新的媒体环境下探索社会化办刊做出尝试。
    一个文学周,牵出一串城市书香故事,颇可称为“以书为名”的一段佳话。孙甘露说,其实每年来上海出席各类研讨活动的作家、文学研究者并不在少数,只是很多公众并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和这些大家、名家面对面。上海国际文学周就是要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阅读服务。近几年,上海国际文学周不仅将阵地拓展到黄浦区思南公馆沿线,还带着作家走进崇明,把活动办到了浦东、虹口。几年来,文学周的活动一直坚持“无门槛”,除了部分人流过多的活动,一般活动都不实行预约,随时来随时走,向所有人开放。
    嘉宾的投入和谦逊,读者的专业和热情,都让孙甘露感动。不论中外、年龄、资历,嘉宾们都怀着诚恳、认真的态度,准备每一场对话、演讲。文学周开幕前,每位嘉宾都会提交主题发言,短短几分钟的主旨发言,都是集他们毕生思考,即兴的互动交流也相当精彩。2014年受邀来沪的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乘车时不小心撞到了头,70多岁的老人在伤处贴个创可贴,就若无其事继续参加活动,没有一点架子。上海的八月有时烈日当头,有时台风暴雨,但读者仍然热情不减。他们或在盛夏的雨中排队,或在读者众多时席地而坐,哪怕一场全英文或是全法文的讲座,也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进行有质量的对话。
    “其实最初做文学周的时候没有设想过将来,或者说一定要做成什么样子,我们就想一步步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在孙甘露看来,上海国际文学周能够走到今天,背靠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积淀,众多海内外作家、学者的研究和影响力,则赋予了文学周持久的精神张力。
    来凑书的热闹,总是好的
    如今,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策划团队,主要由作家孙甘露领衔,其他团队成员来自出版、媒体、上海市作协等机构。策划团队在主题设计、活动定位、项目内容和运行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坚持活动的高品质、高品位与高品相,以国际、一流、专业、新作为核心元素,主打国际牌、专业牌和作家牌。
    孙甘露介绍,筹备工作从每年春节后开始,根据近期翻译出版情况、国际文坛动向,以及对中国文学创作的观察来确定主题。嘉宾邀请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各大翻译和出版机构、上海市作协和媒体通力协作。目前,上海国际文学周已邀请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他国际文学奖项作家、诗人更是不胜枚举。当然,是否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主要还是根据每年的主题筛选合适的嘉宾。嘉宾的选择也常有“遗珠”之憾。每年8月正值不少国外作家休假,一些作家档期不合没法前来,还有年迈的重量级作家因为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今年文学周的主题聚焦科幻文学。孙甘露说,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文坛受到关注,一批作品摘得雨果奖、星云奖等国际大奖。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探索、科幻电影的流行等,都将更多的目光吸引到科幻这个主题。科幻文学虽然是一种类型文学,其中有丰富的内涵,既基于科学的发展,也是人类想象的发展。这一次,31位海内外嘉宾将参加包括主论坛、诗歌之夜在内的近50场文学交流活动,讨论科幻文学版图未来的可能性。嘉宾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俄罗斯诗人、俄罗斯作协共同主席弗拉基米尔·博亚利诺夫,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陈楸帆、张冉,美国科幻作家瑞萨·沃克、美国科幻作家陈致宇(Curtis Chen),伦敦书展推荐的两位英国科幻作家保罗·J·麦考利和理查德·摩根等。
    孙甘露说,中国有句老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面对面的对话、目光的交流无法取代。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文学的功能仍在人心。走夜路,在山野看到远处有灯光,有人家,心里就定了。走在街上,从某个窗口飘出乐声,不知不觉就打动你的心,读书会起到的作用应该就是这样。这也是文学周的意义所在。
    读书需要安静,也需要分享。孙甘露说,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成为上海城市阅读生态的一环。“城市里有一群人,读书,谈论文学,想想都觉温暖。即便有读者不甚了解,他来凑书的热闹,凑文学的热闹,我觉得也是好的。”
    (中华读书报记者/颜维琦,袁毓菁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