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不该缺席的大众文艺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刘金祥 参加讨论


    一直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将以纯粹理性方式写就、从术语到术语、适合受过系统文艺理论训练的少数学者阅读和操持的文艺评论,称作学院派“学术论文体”文艺批评;而把那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写就、为普通文化消费者服务、以文艺作品为批评中心的评论称作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学院派“学术论文体”文艺评论固然必不可少,因为其以强有力的理性思辨魅力召引着文艺理论研究者们,它是文艺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但是,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它是文学艺术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走向精神消费领域的主要媒介。这些基本道理也许为文艺界所熟稔,但在实践中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却经常不在场,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一些文艺作品本来就写得令人费解,而学院派“学术论文体”文艺评论写得比文艺作品本身还要难懂,似乎这种文艺评论写作伊始就不打算给普通大众阅读,于是人们在拒绝那些质次品低文艺作品的同时,也对那些沉浸在单纯理论操练欢悦中的学院派“学术论文体”文艺批评敬而远之。
    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主要原因在于受过系统的专业文艺理论训练的人毕竟是人群中的少数,而欣赏文艺作品几乎又是全民性的文化消费行为,普通大众欣赏文学艺术大都是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蕴作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价值判断,如果仅仅从文体学、文化学、生态学等角度做出阐释和解读,显然不能满足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要求。文艺学原理表明,文艺创作一方面包括作家艺术家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涵纳着文艺文本的写作过程以及大众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没有大众的阅读欣赏,文艺创作系统便处于断裂状态,而大众要完成阅读欣赏,必须借助于文艺批评的介入。事实上,大众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已开始批评,只是普通人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与认知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鉴赏随笔体”批评的参与,需要一种科学引领和导读。如果文艺批评成了学院派“学术论文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普通大众望批评而兴叹,那么,文艺就进入不了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领域,其结果只能是文艺或者成为少数“圈内人”的事,或者整体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近年来,从事学院派文艺批评的某些专家学者,无视文艺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以学术规范为终极目的,搬弄西方学术名词,将鲜活的文艺批评搞得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那些见诸于核心期刊的四平八稳的学术论文,那些与内心生活和个人体验毫无关联的流水线式生产出来的文艺批评,以高头讲章的姿态出现,几乎没有思想深度、没有鲜明立场、没有独到学术见解,正在沦为“没有灵魂的学术消费品”,正在败坏文艺批评的名声与形象。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使然,这种学院派“学术论文体”文艺批评大行其道,而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却日益枯萎与衰落。造成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严重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着不容回避的个人感情原因,即一些文艺批评家高高在上,视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为下里巴人,他们轻蔑“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绝不是因为他们写不出像样的批评文章,而是他们感到这种文艺批评是“小儿科”,写这样的文艺批评有失他们的身份。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只有那些注重学术规范化、讲究知识谱系化、强调理论视野的批评文章,才算得真正意义上的文艺批评。殊不知这样做,就是脱离了普通大众,游离了时代生活,推卸了一个文艺批评家的社会责任,辜负了广大读者观众对文艺批评的信任和期许。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的严重缺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些文艺批评家混淆了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界限。我们知道,从事文艺批评必须要有相应的文艺理论知识作基础,但文艺批评并不等于文艺理论。一些文艺批评家在撰写评论文章时,一味地向文艺理论靠拢,甚至使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合而为一,不注重文艺的受众层次,忽视大众对文艺的接受能力,单纯强调学理注重逻辑追求结构,批评家自己尚未理清思路,就把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文艺理论术语,匆匆塞入批评文章之中,自身尚未理解掌握,就让读者观众消化吸收。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前提:文艺理论是服务于专家学者的,而文艺批评却是服务于广大文艺消费者的,将文艺批评写成文艺理论,无异于放弃了文艺批评的特定功能,无异于阻碍着文艺批评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文艺批评家的日益个人化写作趋向,也是造成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缺席的重要因由。在世人的眼中,文艺批评家不仅有着深邃思想、独到见解,而且具有丰湛学养、渊博学识,许多文艺评论家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但问题是他们把这一点贯彻得过于彻底,甚至走向另一极端,错误地认为,一个文艺批评家只有写出理性浓郁、理论高深的批评文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达到这种自我实现,他们宁可生造词汇自建“理论体系”,钩沉出一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撰写出一些读者看不懂的文章,甚至运用语焉不详的叙述方式,以显示自己理论功底的深厚,这实际上是将文艺评论变成了个人私业,完全抛却了文艺评论应有的属性、章法和准则。文艺批评的中心转移和文艺批评的个人化倾向是相一致的,它们的共同之处,便是对文艺作品的淡化忽略。而普通大众的文艺消费,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欣赏来完成的,既然文艺批评不再以文艺作品为中心,文艺批评也就不可能成为读者观众欣赏文艺作品的向导与指南,文艺批评也就成了纯学院式的非大众的批评。实际上,从事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同样可以使文艺批评家实现自我价值,因为文艺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走向文化消费市场,而要让文艺进入人们的精神消费领域,就必须大力倡导大众式“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家也有责任和义务以写作“鉴赏随笔体”文艺批评,在文艺作品与文化消费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众主体的需要,也是文艺繁兴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