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的土壤,创作出反映当代中国人情感诉求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也是文艺永恒不变的魂。因此,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的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激发社会正能量,书写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史诗。 优秀的文学故事总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立场发出全人类的声音,这也构成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艺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如何建构与书写百姓津津乐道又发人深思的中国故事,如何在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过程中运用中国元素续写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新篇章,这既是百年中国文学的行动指针,也是当代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始终恪守并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文艺实践中彰显中国元素 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在借鉴外来经典艺术的同时,突出中国元素,强化中国气派,就应该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与中国气魄。 中国元素以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的形式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着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在世界经济共同体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元素”与“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已然成为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孕育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早已承担起了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播民族国家文化精髓,将国家文化融入世界的时代使命。 具体来讲,中国元素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中国固有元素(如领土、人种、气候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太极、毛笔、中医、瓷器等)、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如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企业文化等)。这些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应当在当代文艺家的叙事语言中得到生动呈现、传承和丰富。 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在各自的文艺实践中充分彰显中国元素,传播“中国好声音”,叙写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好故事。在此过程中,中国自然风光是基础,中国文化内涵是根本,中国文化基因是特色。 通过音乐、话剧、电视、电影、绘画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突出中国元素与中国风格,凸显中国著名建筑及伟大成就、历史人文景观、发明创造、民俗节日、传统服饰、特色美食等。将中国的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学术思想与著作、历史人物、自然景观、文化图腾等叙事元素融入鲜活的文艺作品之中,让更多的文化接受者在聆听生动多彩的中国故事的同时,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群星璀璨的民族文化精髓,又领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精神气质。 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中国精神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坦言:“我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做人性人情的文章,都在表现特定的地域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人格精神。 抒写中国故事,绝不仅仅是写“中国的”故事,也不仅仅停留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展现中国形象气质这一层面,重点还要突出中国人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亲情、爱情、信仰、理想、命运等生命场景时所呈现出的情感特征,让中国当代的文艺作品成为人们认知中国的独特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回望五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不止。倘若没有《诗经》《离骚》《史记》、汉乐府、唐诗宋词、《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著作,没有梁启超、鲁迅、巴金、老舍、丁玲、赵树理等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今天的读者就无法窥见中华民族在面对社会变革、生死存亡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与独特情操。中国的文学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式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理念、思想智慧、人格情操乃至气度神韵。可以说,一本中国文艺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史,“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因此,当代的文艺工作者除了立足于将丝绸、书法、瓷器、四合院、毛笔、旗袍、中医等具有中国风格的叙事元素和中国符号展示出来,更要展现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普遍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理想情怀。从各个角度出发,讲述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的中国故事,从不同侧面精心绘制出一张张生动、立体的当下中国社会的精神样本。 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中展现中国形象 除了叙写好中国故事,当下的文艺工作者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借助多样化的艺术样式形象逼真地刻画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与人情面貌,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富于活力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讲话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时代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对当下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命题。鲁迅也说,“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无一不在召唤文艺应为时代代言,为人民放歌的时代使命。 文艺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并发扬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既要俯下身子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壤,深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扎根于最广大的人民之中,紧跟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积累丰富而广泛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此同时,要注意用美的形式、国际化的创新性的当代语言与方式将其生动呈现出来,做到思想与形式、创意与胸怀的无缝对接。 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铁凝、张炜、王安忆等当代作家以自身的文艺创作践行着文艺反映时代的使命,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他们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向世界展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呈现了鲜活生动的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等社会百态,以及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将文艺工作者的视角、笔触、感觉,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 此外,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的土壤,创作出反映当代中国人情感诉求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也是文艺永恒不变的魂。因此,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的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激发社会正能量,书写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史诗。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