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本年度地方戏曲展演活动中的诸多现象,实际是地方戏曲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在文化趋同的时尚审美中,地方戏曲的实践探索,附带着地方剧种自身的艺术传统,也张扬着各不相同的艺术趣味,这是中国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国家戏曲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创造,需要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力,让源远流长而丰富多元的地方戏曲创造为中国人以及世界所共享。 2016年对于戏曲而言,无疑是一个持续拓展的关键期。特别是戏曲界在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的系列活动中,以世界的眼光,高度强化了中国戏曲独特的东方气质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因此,戏曲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特别是在贯彻国办发(52号)《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的过程中,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使地方戏曲的复兴发展成为中国戏曲最重要的文化使命。 在本年度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特别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节中强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将“传承发展传统戏曲”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显示了国家对于戏曲艺术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别是由文化部相关部门策划、讨论和颁发的多项政策,紧锣密鼓地针对国办发52号文件所涉的各项要求,尤其是对中国各地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文化部在成功推动昆曲“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之后,将剧种范围扩大到京剧和地方戏,通过戏曲名家的传帮带,来实现地方戏曲艺术的稳定传承。同时,在年初结束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中,为优秀的中青年地方戏曲后继人才搭建艺术平台。由文化部主办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所确立的重要人才计划,2016年7月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135名学员入选首批“千人计划”进行了集中培训,这将为地方戏曲创作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而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2016年度首批四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剧目中,即有三部是地方戏剧目。文化部公布2016年度扶持戏曲剧本15部中,其中京、昆、地方戏剧本有9部,地方戏仍然占据重要比例。 尤其突出的是,文化部对京、昆国家级院团的扶持,扩大到对地方戏基层院团的关注。基层院团是中国戏曲最能彰显“人民性”的艺术指标,也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从全国遴选31台剧目,展现了至今固守基层的地方戏曲从业者的艺术风貌。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基层戏曲院团是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生力军,是维系民族戏曲生态的重要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此次展演正成为检验地方戏曲基层团队文化自信力的重要举措,文化部将加大对基层院团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支持,特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院团的作用,推动其剧目建设,加强其人才培养,加大对其宣传表彰力度,涵育地方戏曲观众群体,多元并举,切实地夯实戏曲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影响力。而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57部初选作品中,京剧、昆曲和地方戏剧目有25部,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地方戏曲作品19部,显示了地方戏曲仍然是当代中国舞台艺术中最具创造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样式。 上述以文化部为中心的举措,显示了国家在推动出人才、出剧目、出精品、出团队、出观众的巨大决心和切实举措。各地政府亦紧密配合,在2015年度诸多省市出台相关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举措之后,云南、河北、陕西、重庆、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甘肃等省区的人民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国办发52号文件相关规定,对于地方戏曲的长足发展必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省区根据自身戏曲传统,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扶持计划,例如河北省积极推进“京津冀演出平台”;广东省推动“广东剧作人之家”、“全省青年剧本创作计划”、“一荐一工程”等;湖南省构建“湖南省剧本创作题材库”建设,打造“地方戏曲生态保护地”;重庆市实现戏曲传承发展的“五个一批”目标;陕西省建立秦腔音乐人才库,重视流派传承工作;浙江省力图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以浙江为核心的“中国越剧文化中心”,建设地方戏曲生态保护区,支持嵊州市越剧原生地建设,鼓励各地设立地方戏曲剧种区域生态保护区,打造“戏曲小镇”、“戏曲谷”等措施;山西省以“四大梆子”为重点,加快推进“九个一批”;山东省实施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重点选题创作作品资助等“4+1工程”;黑龙江加强戏曲人才培养,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主,建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恢复设立戏曲表演系(京剧、评剧、龙江剧专业);内蒙古在原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等活动基础上,从2016年起每两年在基层举办一届包括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晋剧、评剧、二人转、蒙派京剧等演出在内的自治区地方戏剧展演。诸如此类,既有国家戏曲扶持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有根据地区戏曲传统而设立的特殊规划,显示出戏曲与地方文化生态相互映衬的艺术规律。地方戏曲在不断深化的戏曲政策引领下,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空间。 当前地方戏曲的创作体现出对时代主题的强烈回应,显示了当前地方戏曲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创作思路,也是戏曲院团创作寻求主流话语表达的诉求所致,因此,大量的弘扬主旋律作品、大量的现代戏登上了地方戏曲舞台。正因如此,2016年度各地戏曲展演集中地呈现出对于新创作品的打造和推广。如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暨“湖北省优秀戏曲剧目展演”、“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暨“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2016吴越同音·江浙沪摊簧艺术精品展演”、江苏省“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暨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等诸多的戏曲展演活动,荟萃了各地地方戏曲在近年来的新创成果。 在各省区戏曲展演平台中,北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演出市场,这里不但因为五方杂处,汇聚了各省区的戏曲观众群体,而且因为处于戏曲理论与创作的高地,成为检阅各地戏曲创作水平的重要平台。特别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启动之后,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2016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在5月12日发布第一阶段入围演出剧目,正式运营该平台。这一运营平台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公益演出平台,使剧场、剧团、观众三方受益,极大地促进戏曲舞台创作成果的流动展示。这样的运营方式实现了单一剧种剧团的进京演出,为地方戏曲在北京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本年度演出的吕剧《逼婚记》、易俗社秦腔《三滴血》、越剧《寇流兰与柳梦梅》等,都是借助这一平台展现于北京舞台上。 在本年度的地方戏曲进京演出中,还包括了由相关省区的宣传部、文化厅等主管部门组织的剧目演出活动,集中展现近年来这些省区艺术创作的最高成绩。例如“同心筑梦·美丽河北”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2016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湘戏进京”展演、“南方戏曲演出季”、2016年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晋京展演等。这些晋京展演以优秀的新创剧目、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张扬了地方戏曲的艺术风格和创造活力,显示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地方戏曲的扶持成果。 本年度各地地方戏展演中所引发的“河南(豫剧)现象”、“江苏现象”、“福建现象”、“越剧现象”尤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展现了来自河南、安徽、山西、河北、新疆等地13个豫剧演出院团23场豫剧力作。作为发展态势最为良好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在中国13个省区(包括台湾)拥有161个专业艺术团体、1000多个民营剧团,俨然成为中国第一大戏曲剧种。此次展演活动显示出豫剧在河南及河南之外的创作特色,这正是豫剧的影响力从河南向全国辐射的力量源泉。包括新疆、安徽等地的豫剧院团在新创作品中,都会接受来自河南豫剧创作力量的支持协助,由此造就了中国豫剧在整体上的团队协作和互助交流,形成剧种团队的合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豫剧、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河南豫剧多元的创作方向,以及由此引发的“豫剧现象”、“河南经验”。显然,豫剧的发展经验实际也是中国戏曲在寻求现代转型时,创造出的最值得珍视的艺术经验,豫剧遵循“三并举”政策所获得多元的剧目发展空间、遵循在地化发展路径所获得的多元的艺术风格、遵循与现代媒体相结合所获得的时尚化艺术创作手段,都为这个剧种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条件。 江苏省“优秀现代戏剧目进京展演”,集中展示了江苏省11家剧团近三年来新创的12台优秀现代戏,囊括了江苏省7个地方戏剧种10台剧目。这些作品广泛地涉及了近代至今的各类型现代题材,显示了现代戏创作不拘泥于宏大主题的惟一表达,例如《小镇》实现了外国题材中国话表达、传统道德现代表达,将现实性的故事诉诸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半车老师》《探亲公寓》则沿袭着现代轻喜剧的特色,让风格成为现代戏表现的内容,规避了当前现代戏创作中千篇一律描写好人好事的弊病,诸如此类,各具特色。特别是这些现代戏的剧种载体,基本上属于中国戏曲的近代范畴,在保持剧种古典特征的同时,对现代题材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因此,这些剧种也很容易驾驭现代生活的表现,张扬戏曲的现代品质,避免了此类题材对剧种传统技法表现力的冲击和破坏。这种根据剧种特质和地域审美所进行的现代戏创作,呈现出了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良好的生态规律,因此戏曲现代创作的“江苏现象”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艺术规律。 本年度在大量展演新创作品的时候,众多戏曲演出的主办者也关注到了传统经典的价值。“国风·秦韵——陕西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2016“粤戏越精彩”——粤剧与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潮汕片区)交流演出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节”等活动,均立足地方戏曲的传统经典,张扬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在本年度的经典剧目展演中,最为突出的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该展演活动集中展演福建省现存21个地方戏曲艺术形态、39个剧团的128部经典折子戏,在这些展演剧目基础上,经过遴选的“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晋京展演”,荟萃了其中10个剧种、19个院团的39部折子戏,在北京舞台上集中亮相,引起对经典传统剧目的观演热潮。业内专家高度评价了福建经典折子戏晋京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在各省争相展演新创作品的时候,福建的戏曲传承者秉持着对传统经典的敬畏,张扬了中国戏曲在福建的艺术传统和艺术传承,“福建现象”实际是福建戏曲人为充分张扬戏曲传统,对全国戏曲的传承发展,做了很好的先导与引领。应该说,福建经典百折展演活动,需要引起全国戏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此次展演凸显出几个关键词——折子戏、经典、传统,充分展现了折子戏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于剧种文化养成的作用。这些“福建经验”为重新理解戏曲传统、深刻理解“三并举”提供了智慧资源。 2016年是越剧诞生110周年,越剧被称作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流布区的众多剧团举办了纪念活动,特别是其源生地浙江嵊州、成熟地上海对越剧的纪念,显示出了越剧多元的发展路径,也张扬了令人瞩目的“越剧现象”。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活动暨首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从3月27日开始在嵊州举行。而上海越剧院策划演出的“越从海上来——上海越剧院2016年新剧目北京展演”,则集中展现该院《甄嬛》(上、下本)、《风雪渔樵记》《双飞翼》三台四场大戏,用影响广泛的新创作品表达对越剧传统的礼敬。嵊州和上海对于越剧的纪念活动,显示出越剧的两个传统,即中国戏曲悠久的古典传统和中国戏曲的现代传统。这正契合着中国社会快速走进现代生活的步伐,也正契合着中国社会亦旧亦新的文化状貌。越剧极具包容性的演出方式和不断拓展的艺术成就,使其很自然地成为中国现代戏曲的代表性剧种,特别是以上海越剧院为代表的城市越剧,走在了越剧不断寻求现代突破的前沿,最值得当前中国戏曲的所有前行者们借鉴学习,在中国戏曲普遍面临着现代转型的发展课题之时,上海越剧院对越剧现代品格的把握、延续和拓展、升华,不但对于越剧的前进方向产生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产生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越剧用自己的艺术历史,展示了从古典向现代完美转化的变化轨迹,至今生机勃勃,当仁不让地成为现代戏曲形态的最好范本。在浙江嵊州市打造越剧生态区的进程中,当代越剧在发展中产生的多种成功探索,以及各地越剧社群为越剧所做的各种成功努力,都成为越剧与现代社会相偕并进的重要内容,值得其他戏曲剧种予以高度重视和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