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梅兰芳考察西方戏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沈鸿鑫 参加讨论


    
    梅兰芳与前苏联电影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会晤
    梅兰芳先生曾率剧团于1935年3月15日抵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的交流访问。在这次访苏演出中,有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就是梅兰芳与几位世界顶级文学艺术大师的历史性会见。
    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后,梅兰芳先生又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
    可以说,这次出国交流考察,不仅是梅兰芳与几位西方文学大师的碰撞,更是东西方戏剧观的对话,也是中国和西方戏剧文化交流方面的大事。
    与西方文学大师会面
    梅绍武在《我的父亲梅兰芳》一书中曾写道:“父亲生前说,他是在苏联文艺界欢迎他的招待会上见到了高尔基。在他的印象里,老作家当时德高望重,像个老长辈那样慈祥,朴实,待人亲切和蔼,没有一点大文豪的架子,而且尊重别的国家的民族艺术。他还记得梅剧团在莫斯科首先演出六场是在音乐厅,那个剧场就坐落在一条以高尔基命名的大街上,一条十分宽敞的大街,堪与巴黎香格里榭大街(一译为香榭丽舍大街)、柏林菩提树下大街和纽约第五号大道相媲美。老作家对京剧发生兴趣,并亲临剧场观看,使我父亲很受感动,因此赠送照片,以表敬意和谢意。那时高尔基67岁,我父亲41岁。”
    这段文字讲的是1935年3月,梅兰芳到达莫斯科后,高尔基出席了苏联文艺界欢迎梅兰芳的招待会,并与他见了面。梅兰芳在莫斯科演出期间,高尔基曾亲临莫斯科音乐厅观看了梅的演出。另外,为表示谢意,梅兰芳向高尔基赠送了自己的照片,上有题字:“高尔基先生惠存梅兰芳敬赠。一九三五年三月。”
    与西方戏剧大师会面
    1935年,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和梅剧团的演出,并参加了一些有关活动,对中国的京剧竟然深深地着了迷。他高度赞扬了梅兰芳和中国的戏曲艺术,他认为自己多年来朦胧地追求而没有达到的,梅兰芳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次年他写的《论中国戏曲与间离效果》一文作了具体的论述。他说中国京剧“这种演技比较健康,依我们的看法,它和人这个有理智的动物更为相称。它要求演员具有更高的修养,更丰富的生活知识,更敏锐的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力。当然这里仍然要求创造性的工作,但它的质量比迷信幻觉的技巧要提高许多,因为它的创作已被提到理性的高度”。
    布莱希特特别赞赏梅兰芳演出的《打渔杀家》,对梅兰芳的手势和动作,尤其是船桨的运用惊叹不已。他说:“一个年轻女子,渔夫的女儿,在舞台上站立着划动一艘想象中的小船。为了操纵它,她只用一柄长不过膝的木桨。水流湍急时,她极为艰难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接着小船进入一个小湾,她便比较平稳地划着。就是这样的划船,这一情景却富有诗情画意,仿佛是许多民谣所吟咏过、众所周知的事。这个女子的每一个动作都宛如一幅画那样令人熟悉;河流的每一转弯处都是一处已知的险境;连下一次的转弯处也在临近前就让观众觉察到了。观众这种感觉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产生的,看来正是演员使这种情景叫人难以忘怀。”
    布莱希特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后来他模仿中国古代哲学格言诗的样式,把有关政治、历史、道德的思想写成了一本书,其中还引用墨翟的话。这次他看了梅兰芳的戏,接触了中国戏剧之后,更是兴致勃勃地研究中国戏剧。以前他曾在一个戏里让角色头盔上插上翎毛,他看中国京剧后,发现插在头盔上的翎毛还会抖动,大为赞赏,自叹不如。后来他在编剧、演剧的风格、气派、神韵等方面都借鉴了中国戏曲的方法,并且还写了与中国题材有关的戏剧作品,如《高加索灰阑记》《四川好人》等。
    此外,丹钦科和梅耶荷德两位戏剧大师也通过不同的场合盛赞了中国京剧和梅兰芳的表演。
    与西方电影大师会面
    在苏联,梅兰芳还多次参观电影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领导的莫斯科艺术剧院,观摩了斯坦尼和丹钦科导演的名剧《樱桃园》《海鸥》和梅耶荷德导演的《茶花女》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地的艺术俱乐部曾邀请梅兰芳作关于中国戏曲的学术报告,苏联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还有布莱希特都出席了这次报告会。1935年4月14日,梅兰芳假座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文艺界人士举行了一次座谈会,请他们提出对中国戏剧的看法与批评。座谈会由丹钦科主持,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剧作家特莱杰亚柯夫、音乐理论家泰依洛夫等发表了意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梅兰芳的到访十分重视,他亲自担任招待梅兰芳委员会的成员,多次出席欢迎梅兰芳的活动,并满怀兴趣地多次观看了梅兰芳和梅剧团的精彩演出。他客气地邀请梅兰芳到莫斯科艺术剧院访问并提出批评。那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已经70多岁高龄,他的诚恳谦和的态度和修养以及精湛的艺术家风度立刻把梅兰芳吸引了。梅兰芳认真参观了莫斯科艺术剧院,观摩了他们的名剧,并进行多次座谈,彼此极其亲切地交换了戏剧艺术方面的经验和看法。
    梅兰芳还应邀到斯坦尼家里作客。斯坦尼家的客厅,原是一个很华丽的厅堂,斯坦尼住进去之后,觉得这对他来说没有多少用处,于是就把它改成了一个小型的剧场,有一个小戏台,演出时,他亲自拉幕,照料场子。斯坦尼那种鞠躬尽瘁、钻研艺术的精神给梅兰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他很大的激励。在这里,他们就中国戏剧的源流和发展情况,就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亲切地交谈和切磋。他们还一起合影留念,斯坦尼在照片下面亲笔题写了“拍摄于1935年3月30日”的字样。梅兰芳把从中国带去的书籍、京剧脸谱模型、戏装泥人等礼品赠送给斯坦尼作为留念。
    斯坦尼高度赞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他对梅兰芳说:“中国剧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梅兰芳对斯坦尼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认为斯坦尼关于“内心体验”的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共同的地方,问题在于中国戏曲的表演是要求内心体验与集中、夸张又有一定美学规范的程式相结合。
    苏联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与梅兰芳也有较多接触,他对中国京剧和梅兰芳都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在《梨园仙子》一文中写道:“从京剧中汲取的经验,甚至会是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在它自身的领域里,那就是臻于完美的境地,就是构成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核心的那些要素的总和———艺术的形象化刻画。形象化刻画这个问题是我们新美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赴欧洲考察戏剧
    1935年4月21日,梅剧团结束了苏联的访问演出。梅剧团的其他成员搭乘轮船回国,而梅兰芳本人则由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陪同,又开始了赴欧洲考察戏剧之旅。
    两人去到波兰、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戏剧考察,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剧院、剧场,观摩了许多名剧。6月,梅兰芳到达英国伦敦,他拜见了大文豪萧伯纳。两年前他和萧翁曾在上海会晤过,现在可算是老朋友了。萧伯纳特地将一套《萧氏戏剧集》赠送给梅兰芳。这部著作共收萧翁36个剧本,共13册,金边精装用硬盒合为一函,非常精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梅兰芳还拜访了毛姆、杰马·贝蕾、罗纳德·高、丹尼斯·约翰斯通等剧作家,与他们一起切磋戏剧艺术。梅兰芳还访问了莎士比亚故居等。
    梅兰芳与余上沅在英国伦敦考察时,是由正在伦敦讲学的熊式一教授接待的,他也赠送给梅兰芳一套另一种版本的《萧伯纳戏剧全集》,并在书的扉页上题词云:“畹华兄虚心不耻下问,对于泰西戏剧孜孜攻之,常百观不厌,在英下榻我处,每晚必同至一剧院参观新剧,固不致有所遗漏,旧剧则难图晤对,今赠此册,暇中故可开卷揣摩也。”由此可见,梅兰芳赴欧考察期间是如何的兢兢业业,孜孜不倦。
    梅兰芳与余上沅于7月上旬结束在意大利的访问,从威尼斯乘康特凡第号邮轮,途经香港,于8月3日下午回到上海,为这次苏欧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