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色彩有多么斑斓,文艺作品的色彩就应该有多么斑斓;社会的情境有多么丰富,文艺作品的情境就应该有多么丰富;社会的韵味有多么淳厚,文艺作品的韵味就应该有多么淳厚。”这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殷切期望。近年来,影视创作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但也出现了一些回避社会真实、悬浮于生活之上的平庸之作。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走入生活、贴近人民、反映社会?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在现代化的洗礼和时代变迁的淬炼中保持蓬勃的艺术生命力,进而展现中国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厚重?这些成为摆在影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贺岁档将至,各色影视作品次第涌现,将荧屏、银幕以及网络衬托得红红火火。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电视剧《锦绣未央》《美人私房菜》,还是电影《三少爷的剑》《长城》,或是《飞刀又见飞刀》《藏地密码》等网络剧,投资成本大、明星多、宣传声势强的古装历史、武侠玄幻题材来势汹汹,挤压了现实题材作品的生存空间。都市情感、青春爱情等指涉现实生活的题材,也充斥着“伪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影视作品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简单图解甚至歪曲生活真相,既缺乏对时代迷惘的勇敢面对与如实描述,也无法真实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或揭示社会变迁的某些内涵。而一小部分运用现实主义精神指导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表现现实生活、传播正能量、挖掘思想深度的能力也有所不足。有的反思历史问题躲躲闪闪、瞻前顾后;有的反映社会现状浅尝辄止、散光跑偏;还有的选取表现现实的角度片面偏激,缺乏巧妙疏导大众情绪、激发理性思考的技巧。总而言之,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使影视产业在作品爆发式涌现的繁荣盛景之中难掩浮华空洞的隐忧。 在中国影视艺术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间,现实主义精神如同一个火把,在一代代影视工作者的心里、一部部优秀作品里,绵延传承、发展演变。然而,新世纪最初的十年,在影视产业改革深化推进、艺术观念不断嬗变之下,现实主义创作理念逐渐被弱化,一些影片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变成了无关痛痒的逃避主义,甚至向泛娱乐化滑坡,这一不良趋势引起了业界关注。深究当下现实主义创作乏力的原因,一是这类作品创作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在当下市场化环境中,与那些闭门造车、三五天攒一个剧本的创作方式相比,性价比太低。二是现实主义创作难免会触及现实生活的痛痒之处和社会阴暗面,部分影视创作者缺乏足够的创作勇气和艺术智慧去触碰这些内容。三是随着IP改编热潮和“看脸”时代的到来,大量根据玄幻、言情类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导致一批按照“商业配方”定制,风险低、来钱快的奇观类产品充斥荧屏。四是一些过于注重个人表达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市场冷遇,导致很多创作者形成了“现实主义与商业化生产是对立关系”的错误观念。在种种乱象的合力之下,现实主义创作被挤至角落,面临在商业市场上被边缘化的命运。 现实主义影视作品不仅能够真实摹写社会现实,深度介入时代肌理,还能改变人们固有观念,引领观众思考生活真谛,在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为构建主流价值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对现实的指涉力和醒世价值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也正因如此,现实主义创作才能从众多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令人欣慰的是,当下的影视创作已出现现实主义精神复归的迹象,一批直面现实曲折悲欢的优秀作品正在崛起。这些作品因真实反映现实肌理,折射时代巨变下的世间万象和人心沉浮,洞察生活表象背后的精神力量,成为烛照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而它们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获得双丰收,也雄辩地证明,现实主义作品只要脚踏生活的大地,深刻折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人心向背,使之与整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和国民精神发生深层勾连和互动,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商业魅力。国家的蓬勃发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视工作者应该本着不让时代留白的使命,真切关注并体认社会生存状况,发挥拨云见日的洞察力,寻找有筋骨、有道德、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让创作大胆触及生活本质和人的灵魂,重拾与现实问题和社会症候贴身肉搏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现实主义回归影视创作的主流地位指日可待。(作者系文艺评论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