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 作家,《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1959年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天·藏》等。 《中关村笔记》宁肯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版/45.00元 ■受访人:宁 肯(作家)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作为一位把自己逼到“悬崖”上写作的小说家,宁肯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期待。这一次,他以小说家目光,为中关村写史,为改革时代立传。 □从数学家冯康到开风气之先的陈春先,再到柳传志、王选,乃至80后程维,你在新书中以人物为经纬,塑造了中关村的人物群像,书写和采访对象是如何选择的? ■最开始是挑选我感兴趣的人物。但其实可写的人非常多,碰上哪个,打动我了,觉得他在中关村坐标有一席之地,我就写他。比如陈春先代表了开拓性,吴甘沙是未来型的,鲍捷是黑科技型的,程维代表了共享和未来……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 □有文学评论人说,到底是什么让桀骜不驯的作家宁肯写中关村,而且写得出人意料的好。所以,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最初有一个表现北京题材的模糊想法,但生活经历有限,我经历的就是胡同生活、大学生活和西藏生活。我那段时间又想从文学中出来,所以算是主动请缨写中关村。现在回头看,中关村之于北京,是让她从京味儿成为京派的关键。 □你把这本书作为向太史公的致敬之作? ■《中关村笔记》是我以国家民族的视角,从历史的视角写人。我想写我心目中的国家主义。明年是改革开放40年,当年提的口号是解放思想,是创新,是无禁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关村一直以来代表不断的开放和创新,这其实就是中国梦。 □写作过程顺利吗,尤其是采访? ■采访、看书、搜集材料,写作不到半年,但为此准备了一年半。我读了大量诸如《联想风云》《中关村新革命》,以及美国作家写硅谷的商业财经作品。这些以前都不是我书单中的读物。看完我有一个感受,没有比文学更保守的了。现在是一个创新时代,但文学在现实面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何用一种技术,既表现纯文学的复杂性,又通俗易懂;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但正因为有难度,才有挑战性。 □你笔下的这部非虚构作品和财经作家对中关村的书写,不同之处在哪? ■财经作家带着框框写作,就企业说企业。我以文学家的视角,而不是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如何发财和创业;我在大人文、大历史、大民族和人性的概念下书写。 有句话说,新闻结束的地方,是小说家开始的地方。传递信息是新闻的职责;但在文学家眼里,文学是一个深度的模式,所有事件都是开放的。虽然我从国家和民族这一角度进行写作,但不是树碑立传,不是讴歌,最终写的是人性。我用中关村人物的题材和经历,创造出我对人类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