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褒贬不一的《中场战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解放日报 娜捷 参加讨论


    
    图为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电影学术界有这样一个论点,即对电影创作而言,故事是核心,技术是支撑。前者强调叙事的重要,后者强调技术的服务。两者完美结合,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最新的例子,一个是上海制作的3D全景戏曲片《萧何月下追韩信》近日荣获中美电影节大奖。它运用最前沿的影像技术,呈现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让老外们看得击掌叫绝。这个例子为中国电影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二是李安执导的3D/4R/120fps剧情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本文简称《中场战事》)。它运用“新白金标准”的影像格式(詹·卡梅隆语),呈现一名美国伊战士兵的故事,全球公映后被誉为“翻开影史新的一页”。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的发展受惠于电影技术。每一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都为电影提供了新的美学和艺术可能性,丰富着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段,从而使电影更加接近于其目标——“高度真实感和沉浸感”。当下,在形形色色的大制作和超级英雄电影的合围,以及各种各样新媒体上抢播的热门影片的夹击之下,电影的求生之道,除了在美学上坚持现实主义的主方向和在艺术上力求“创意化”之外,也应在技术上不断革新。高帧频(HFR)正是这股革新热的新亮点。因为它比纯3D的制作成本低,却富于立体效果,且影像更显真实,让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
    在拍摄和放映时将原先的24帧频提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有尝试,当时即拍有多部宽胶片电影如《环球旅行80天》等。到21世纪前十年,这一技术开始推广,《霍比特人》三部曲就采用48帧频,《阿凡达》2、3集则采用60帧频,让高帧频俨然成为一个新的片种。从《卧虎藏龙》起,李安的电影总是毫不停顿地创新视效,他先后改写了武侠电影、科幻电影、3D电影等类型片的标准,而《中场战事》则将改写正剧电影的标准。
    凡看过《中场战事》者都会觉得电影影像更加清晰,画面更加流畅,人物和景物的细部历历在目,从而拉近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但瑜不掩瑕,该片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后,各大媒体和网站评价不一。《综艺》认为:该片不会撼动第89届奥斯卡奖,顶多入围最佳影片,很可能沦为“陪榜”;它“败在取材”,“平淡到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另有媒体认为,该片引以为豪的视效并没发挥到极致,“虽有拍出人脸和肢体上毛孔的‘显微’技术,却只能让观众望着假碧昂丝的背影”。还有网站认为,120帧频虽使人物清晰立体,但相较之下背影仿佛失焦,人物就像杂志亮光纸上剪下来般,导致画面整体影像像是1980年代时用录像机拍出来的那样。对于外界的质疑声音,李安坦言“这是一部‘虚拟实境’的电影”,在技术面目前仍处于“婴儿般”程度。他表示,《中场战事》是用来抛砖引玉的,希望吸引更多导演加入创新行列,拍出比它更好的作品来。
    另外,要放映《中场战事》,影院的设备必须得到更新。目前全球能以120帧频放映3D 电影的影院仅5家。依照现有影院的各种放映规格,该片还需制作24帧频、60帧频等不同版本才能广泛上映。受此限制,加上票价昂贵以及后期制作过长(达到450天,拍摄期才49天)而耗资甚巨等因素,《中场战事》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大打折扣。笔者以为,该片在电影美学实验意义上更有价值,《好莱坞报道》对它能获12项奥斯卡奖提名的预测,恐怕要落空。
    相比于魔幻风格的《霍比特人》系列,正剧风格且有现实内容的《中场战事》当然深刻多了。但它不是有些评论所言的“反战片”。李安强调:“有人会觉得我拍了一部反战片,这其实不是我的初衷,我想讲述的就是军人……在军人身上都有一种宿命感……这是一个描述成长的故事,讲一个男孩逐渐明白生命的主题。”
    片中,男主人公所属的突击小分队在伊拉克同武装分子进行了一场激战,其他美军士兵都被打死,唯有他侥幸逃过一劫。回国后男主角被奉为国家英雄,展开两星期的“胜利秀”,受邀在全美橄榄球决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然而,那场4分钟都不到的激战依然“漫长”,不时通过闪回在他眼前浮现。李安说:“把战争交锋和中场表演并在一起,一定是非常刺激的”,用高科技视觉效果呈现,则“是荣耀军队的一种方式”。女主演克·史都华认为:“影片呈现混乱、沮丧、痛苦、骄傲,把所有冲突的情绪都融在一起。”饰演比利的精神导师的演员说:“这部影片以极尽娱乐声光的场面描绘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概言之,整个故事是讲这名年轻士兵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重点是他的“内心成长”,而丝毫没有反思或谴责那场以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所发动的不正当战争。这不由令人联想到由非“建制派”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 《野战排》,同样借了士兵个人视角,却敢于强烈谴责越战。或许正是基于关乎美国的某种“政治正确”,《中场战事》得到了逾亿美元资金、美国主流媒体的点赞和好莱坞大咖明星的参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