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大力培植滋养创新的丰厚文化土壤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钟文平 参加讨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消息,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年平均增速为8.6%,明显高于美国1.6%的增速,但是直到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仅为美国的7.4%。劳动生产率关联着技术创新,关联着组织管理,也关联着劳动者素质,这三个因素都指向一点:我们迫切地需要创新!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全面的创新。无论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是经济结构的深层调整,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都是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但是,越是迫切地需要创新,我们越是需要冷静地看到,创新是需要全社会整体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的事业,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做的是培植滋养创新精神的丰厚文化土壤。
    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于价值观念。尊重创新、实施创新首先需要观念上的高度认同,思想里的深度共鸣。创新是摒弃过时的观念,是打破陈旧的规范,是寻求新的道路,是创造新的可能。李大钊先生说:“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创新是艰难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始终是激发一个民族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自古以来,一切辉煌的文明之所以为人们称颂和学习,主要就在于其中包含着伟大的创造,展现了人类认识周围世界、主宰自己命运、开辟新生活的伟大力量。达尔文的进化论曾经昭示,一个物种如果不能以新的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就会在自然进化的链条上被无情淘汰。历史学家汤因比从社会演变的角度说: “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社会领域当然不像自然领域那样完全被盲目的自然力量左右,但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实质上依然存在竞争,一个丧失了创新能力、发展活力的民族,难免迟滞落后,甚至被动挨打。近现代以来,中国之所以陷入文化衰弱、民族危亡的境地,首先就是因为顽固僵化的思想在精神领域占了主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性力量。既然如此,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旗帜之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认识到创新驱动是关系到民族命运的重大战略抉择。
    创新要从价值观念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从精神领域转化到物质领域,制度安排和规范设计就是必要的环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最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他阐明了一个基本事实: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因素,技术、资本和分工体制要良好发挥作用,要仰仗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刺激。经济如此,整个社会创新的动力何尝不是如此?制度和规范是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性力量,人们通过制度和规范,聚焦目标、统一意志、协调行动、前赴后继,把思想上的共识转化为实践中的成果。没有制度和规范层面的支撑,创新精神就不会有落实的力度和韧性,没有制度和规范的约束,创新行动就不会成为上下左右的共同努力。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不是分散存在的个体行为,也不仅仅是局部存在的集体行为,而是着眼全球化时代,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集中全民族意志的社会整体行动,因此每一个社会单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怀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识,责无旁贷、自加压力,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编制推进创新的制度和规范网络,真正使创新成为一个时代性的文化主题和全社会的文化景观。一个曾长期沉浸于自然经济大海的东方大国,要完全褪去思想和习性的包裹是尤其艰难的。在当前社会中,囿于传统的保守观念或者限于自我现实利益的屏障,因循守旧,苟安一隅的思想还十分顽固,妨碍创新甚至损害创新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做出硬性的制度安排和严密的规范设计,能够有效地拆除这些思想的藩篱,突破这些习惯势力的阻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
    创新当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所有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最终只有通过人的实践,转化为活生生的物质成果,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显示其力量。这个转化的中介是人,人必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创造性的转化。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创造性劳动是人的较为高级的需求,某种意义上,我们所实现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推动的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就是为了让人们的劳动权益得到基本保障,为了让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有更充分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从根本上说,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是为人们的基本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提供条件。事实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奋斗,我们已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创造了空前强大而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整体格局中,每一项创造性工程的轻重缓急是不同的,每一个社会单元中,事关创新的安排也应该存在先后主次,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综合平衡中做重点把握,在每一阶段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上来,以点带面,打开整体工作的新局面,造成万马奔腾的大气象。
    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不能没有创新精神作为底气的。我们的各项事业,都需要不断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用新的思维来认识,用新的方法来推进,用新的格局来打开,用新的成就来鼓舞。13多亿人的中华文明要为当代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有新的更伟大的创造。我们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创新、支持创新、乐于创新、献身创新的浓厚的风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才会有大的前途。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