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艺创作永远肩负铸就民族魂魄重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吕先富 参加讨论


    79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引爆全民族抗战。在勿忘国耻的民族大义与温情脉脉的母子亲情之间,中国的无数母亲选择了将儿送上战场。评剧《母亲》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北京密云的一位普通母亲邓玉芬,将自己的丈夫及5个儿子相继送上前线,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于2015年7月6日首演。这部戏是扎扎实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部力作。亲历创作全过程,我认为艺术创作坚持以下几点尤为可贵。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沉下心来创作铸就民族魂魄的厚重之作。当前,文艺舞台上的人物形象、观众的欣赏趣味不可谓不丰富,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作为民族脊梁的英雄永远是舞台上的主角,文艺创作永远肩负着铸就民族魂魄的重任。评剧《母亲》正是北京市文化局加强艺术创作的规划引导这一思路下的收获。
    要诚心诚意地深入生活,在挖掘创作素材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充盈和境界的提升。如果没有生活的给养、没有史料的挖掘、没有与人民相通的心意,就不能指望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该剧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密云采风,演职人员在密云县石城镇体验生活,并向邓玉芬雕塑鞠躬行礼,表明这出戏的创作一开始就走在坚实的道路上。
    要在煎熬中完成精巧的艺术构思,坚决摈弃概念化的表达。观众已经见惯了、厌恶了概念化的、内容空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更加迫切地摆在了现实面前。王国维曾在《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如何刻画人物、挖掘人物的心灵?如何巧妙地以歌舞演故事、完成舞台叙事?该剧导演张曼君为这部戏倾注了独特的艺术构思,用评剧艺术的新歌舞演绎出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
    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为艺术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好的环境、好的土壤是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最珍视的。近年来,北京市密集地、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改善创作环境的举措,包括加强艺术创作规划、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建立剧目排练中心、启动剧院运营平台、设立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演等。这一切都在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不断厚植这座城市的艺术发展土壤。
    我始终记得,评剧《母亲》在密云县演出结束时长达15分钟的热烈掌声,以及那么多观众脸上滑落的泪水。首演一年来,这出戏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演出了100多场,观众达6万余人次,反响良好,并荣获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艺术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为此,要向那些艰辛付出的人致敬。
    (作者系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