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教育交流推动中欧民心相通——访欧盟教育与文化总司“伊拉斯谟”项目高级官员伯雷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刘军 参加讨论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深化民心相通是一个重要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欧盟教育与文化总司“伊拉斯谟”项目高级官员、欧盟欧中教育合作处主任伯雷利。“伊拉斯谟”项目是“欧洲大学生社会流动行动计划”的代名词。伯雷利认为,“伊拉斯谟”项目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程度很高,都旨在通过不同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共同繁荣与和平。
    伯雷利告诉记者,中欧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中欧青年的相互了解,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欧洲有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则常说“殊途同归”。伯雷利相信,作为欧盟最大的教育交流项目,“伊拉斯谟”无疑能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的重要对接项目,将进一步促进欧中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进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完善全球治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伯雷利介绍说,“伊拉斯谟”项目旨在纪念15世纪的欧洲著名学者、教育家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曾在法国、英格兰、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学习和教学,穷尽毕生精力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1987年,欧盟设立了“伊拉斯谟”奖学金。最初的想法是为欧盟成员国的青年学子提供三个月或半年的奖学金,让他们有机会到其他国家游学,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教育状况和风俗习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民族大融合。后来,“伊拉斯谟”项目逐渐“升级”,设立了一年、两年,甚至时间更长的研究奖学金。包括欧盟“外长”莫盖里尼等多位欧盟高级官员都曾是“伊拉斯谟”项目的受益者。“伊拉斯谟”项目不仅让参加者增长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为他们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伊拉斯谟”项目的成功,欧盟从2004年起增设了“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将资助范围拓展到全世界的“签约高校”,支持欧洲同世界各国学生交流。“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发放的专业涉及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等多个领域,涵盖项目不仅有短期交换学习,还有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和研究项目,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至今,有5000多名中国学子通过该项目的资助在欧洲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同时,约2000名欧洲青年人赴华学习。
    从2004年到现在,伯雷利作为“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中国项目负责人先后15次访华,目睹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十分赞赏中国高校越来越开放和国际化。伯雷利承认,设立“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一方面是吸引全球高精尖人才到欧洲学习、交流和联合培养,另一方面也有与美国“争夺人才”的考虑。2014年,欧洲议会通过了“17亿欧元的‘伊拉斯谟’7年财政计划”。2017年是“伊拉斯谟”项目40周年,项目的受益者达到300万人。
    伯雷利还特别提到了2012年中欧建立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认为该机制与“一带一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伯雷利告诉记者,他刚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席了该机制框架下的中欧大学校长论坛和中欧高教交流与合作平台会议。他说,中国政府通过该机制为数万名欧洲学生提供了“欧洲之窗”奖学金资助。该对话机制建立以来,成果丰硕,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
    (本报布鲁塞尔5月17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