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瞿新华的新作、广播连续剧《五号线上的马拉松》最近在电台热播,引起了笔者和不少听众浓厚的兴趣。听着听着,耳边传来地铁列车进站的声响。接着,悠扬的报站声响起来了,杂沓的脚步声响起来了,接打手机的笑语声响起来了……站务员们的提示声响起来了,那是清晰而亲切的声音,那些手持话筒、来回奔波的站务员们,似乎就在我的眼前。 这部广播剧是由闵行区广播电视台这样一个小台录制的。作品将笔触指向了上海地铁五号线普通的站务员,还包括地铁驾驶员、站台民警和志愿者们,生动地描摹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展现了他们的热情真爱,让平日里对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包括笔者在内),可以通过声音所塑造的形象而感知他们、亲近他们。我相信听众听了这个广播剧后,搭乘地铁时会开始注意这些普通的地铁员工——以尊敬和亲近的双重情感。不错,地铁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但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工作,才有了秩序、有了清洁、有了安全;最难得的是有了温度,使原本冰冷的铁轨,也似乎变得温暖了一些。不错,地铁站务员只是一种平凡的职业,但仅以“敬业”二字相称,并不足以涵盖其中的内涵。换句话说,敬业的外在是规则、是严谨、是认真负责,内在是善良、是纯洁、是地铁员工一颗恒久跳动着的爱心。或许,这才是敬业的最高境界。 广播剧对女主角——五号线站务员杨梅的人物设定与塑造,较为特别,是全剧最大的亮点。全剧从杨梅到五号线站台报到、工作那天开始,随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在站内外发生、发展,杨梅随和与自尊、热情与胆小、柔弱与坚毅的个性,丰富且有层次地在听众耳边铺展开来。全剧的基调是乐观明亮的,这在杨梅出场时与同事们充满善意与诙谐的对话中就已确立,“杨贵妃”的雅号由此而来。这种善意的诙谐、明亮的乐观精神,即使在戏剧矛盾达到顶端时,也没减弱。例如广播剧中戴伟醉酒大闹车站、老阿姨挺身保护小女孩等人的情节,都使人在关切倾听的同时莞尔一笑,与几片温馨一道汇成了人间真情的主题。杨梅的思想情感,正是全剧的思想情感,也是剧中绝大多数人物共有的思想和情感。 广播剧对杨梅这一人物的塑造,虽如此浓墨重彩,却从未使听众产生“高人一头”之感,而是愈发觉得其平易和亲切。这或许正是这部广播剧对于杨梅的定位,也是对全剧的定位——人也好,生活也罢,唯有自然才最真、最善和最美,而文艺作品的使命,正在于从平淡的寻常生活中对美有所发现、将其表现出来。需要留意的是,广播剧描写杨梅的体胖,绝不只是为达诙谐效果的闲笔,而是与故事线索丝丝入扣、与人物性格塑造息息相关。特别是第三集杨梅反常态的马拉松式“减肥行动”,是故事的核心部分与高潮的铺垫,是全剧思想情感的喷发点。但当听众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敬业精神的表现时,杨梅却作了出乎意料的解释。 《五号线上的马拉松》这种既生活化又艺术化的处理,在令人兴味盎然的同时也产生醇浓的亲切感,颇有巧思且颇为成功。与此相对应,这部广播剧在情节构造时采取了同样的方法,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情节设置上,该剧以杨梅收养车站“弃婴”并为其捐肝治病,由此与“弃婴”生母杜鹃、生父柳宏伟的关系作为主线。每集平均安排两个故事。一方面围绕主线运行而形成较完整的戏剧结构,一方面呈现上海地铁的世态生相、社会的人情冷暖。作品于生活中见精神、于现实中见理想的创作意旨,由此可见。 文学性的建构,需要仰仗戏剧艺术性的呈现。这部广播剧的二度创作若在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上作进一步的强化,戏剧的可信度与思想的感染力也许便能得到更好的展示。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广播剧要想进入更多听众的心间,还有修改和提高的空间。 (作者为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