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卫 《班长上台》(典藏纪念版),孙卫卫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4月版,30.00元 就像孩子们终究会告别想一直跟随的萧老师和晋老师一样,他们也终将告别自己的童年。愿所有人都能跟自己的童年和解。 中国台湾的桂文亚写了一部《班长下台》,一个小班长因为升学后压力太大下台了。内地的孙卫卫写了一部《班长上台》,一个小男孩因为遇到了两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而上台当上了班长了。下台的班长与自己的童年依依惜别,上台的班长与自己的童年逐步和解。 《班长上台》,这是一本十岁的书。当小学四年级的“孙卫卫”遇到作家孙卫卫时,那些关于过去的碎屑都飞了出来。我们看到一个小男孩害羞地站在面前,怀揣着小小的希望、小小的感动、小小的孤独和憧憬。 一个讨厌数学的孩子,意外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老师,他会耐心地回答好奇的王二毛,会做引体向上,还喜欢毛泽东的诗词。这位数学老师第一节课就划破了裤子,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却也因此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如此真实又愿意理解孩子的成人怎能不受青睐呢?新来的语文老师萧老师也终于不再是男老师了,这位美丽的女老师亲切温和,她不光跟学生一起劳动,还让学生们自己按照想法自由排座位。能够跟自己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原本是多么普通的事情,但在一个孩子眼中却是不得了的恩赐了。调座位,竞选班干部……一件件小小的事情,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感动。 整部书所记录的都是一些大人看来可有可无、小孩看来至关重要的事情:琐碎、真实、准确。同学王二毛为了能够让班里得到小红旗,捡到了同学赵小帅的衣服没有还给本人,而是特意交到了教导处;“孙卫卫”在大家的起哄下想要去亲吻萧老师;同桌梅淼然特别好看,“孙卫卫”就愿意多看几眼,而班上的男孩和女孩都想在她心目中留下好感;大家还希望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能够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是源于儿童对于美好事物的天然喜爱,就像十岁的“孙卫卫”告诉我们的那样:“缘分不全是爱呀情呀什么的。一个人和一个人说得来,而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小,也可以说他们是有缘分的。”孩子们渴望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亲昵的缘分,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关注和认可,渴望收获同伴的友谊与信任。 这是一个看过《大话西游》、会唱电视剧《辘轱·女人和井》主题歌的作家,但是看他的文字,我相信现在的孩子也不会感到有距离,因为他是如此的亲切,熟悉得好像就是童年的自己。书中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叙述的手法,极大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我们时常在文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当萧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劳动之后,作者说“你会画画吗,这也是一个很美丽的图画。请你把它画出来”。翻过几页,还有这样的段落:“你如果是一个男生,是不是也有过我们这样的想法呢?……哈哈,你也说有的。”这既是童年“孙卫卫”和成年孙卫卫的对话,也是书中的“孙卫卫”和读者特有的交流方式。故事中的“孙卫卫”总是不断地从过去发出问题,询问着现在的我们。他让小读者们有了代入感和参与感,甚至很想迫切地回答一句“有”或是“没有”。然后,那个闪着一丝狡黠眼神的作者便“得逞”似的继续他的讲述。 除了第二人称之外,书中还出现了许多间接对话。如陶家家庭对话这一段:“陶妈妈老说陶爸爸,你知道吗,你的犟,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陶爸爸说,你怎么知道呢,你试验呀?牛在哪里呢,试验的牛在哪里呢?陶妈妈说,这是修辞手法,你懂吗?”作者完全可以直接以两位父母的口吻写,但为了增加文本的真实性,他特意设置了这些小细节。因为主人公“孙卫卫”运用的是有限视角,这些对话必然只能是出自同学陶辛题的转述,既然是转述,当然不能是直接对话。所以作者在下一章还特别强调“全部是真实的,没有一点杜撰”。作者特别注重“真实性”的营造,这种真实感能让读者产生足够的信任,并进一步产生阅读期待,不由自主地陷入作家所铺垫的故事中去。 不惑之年的孙卫卫在作品中回忆着四年级的“孙卫卫”,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在回忆着过去的自己,当人们想念过去的时候都在想念什么呢? 在四年级短短的时光中,少年“孙卫卫”终于告别了对于数学的恐惧,那位三年级的像鲁智深的胡老师在离开后也特意抽空回来了一次,他为自己曾经的言行道了歉,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全体谅解。曾经喜欢骂人和撕书的他把学生们吓得如惊弓之鸟,但他终究完成了与学生的和解。陶辛题成了救助女孩的英雄,程波成了广告大师,易波尔的漫画发表在了《中国少年报》上,“孙卫卫”也成为了上台的新班长。所有的孩子都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小圆满,而他们喜欢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也果然结婚了。最后一章是全书的高潮,虽然以大家的喜悦结尾,但我们也能读到淡淡的感伤,这体现在萧老师的眼泪上,也体现在那句“我们想一辈子都做萧老师、晋老师的学生”上。 就像孩子们终究会告别想一直跟随的萧老师和晋老师一样,他们也终将告别自己的童年。愿所有人都能跟自己的童年和解,愿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能和解,愿所有的班长都能上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