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 涛摄 晚会不拘泥于历史上的长征,而是让长征精神与时代价值追求相融合,赋予长征新的时代意义 “红旗漫卷走过万水千山,浴血奋战闯过雄关险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美今朝,看我中国道路”“跟着你,五星红旗升;跟着你,改革大潮涌;跟着你,走向复兴;跟着你,实现中国梦”,接续出场的《不忘初心》《跟着你》《走好新的长征路》三首歌曲,用纯真的情感唱出了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信心和期盼。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从历史上的长征到当前全国人民迈入的新长征,从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到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从钢铁般的坚定信仰到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18个歌舞节目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重塑着我们对长征的认知。主创及演职人员呕心沥血、精雕细刻,使得这台晚会亮点纷呈,创新点、感人点纷纷涌现。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晚会《永远的长征》是一台具有史诗性的文艺晚会,从主题内涵上看,它紧紧聚焦于长征,但又不拘泥于历史上的长征,而是让长征精神与时代价值追求相融合,赋予长征新的时代意义;从风格呈现上看,晚会既原汁原味地保持了上世纪60年代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精气神,又因为新歌曲的加入,注入了不忘初心、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的深刻寓意;从内容结构上看,这台晚会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三个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雄关漫道真如铁》《革命理想高于天》以磅礴的气势再现红军长征,第四篇章《梦想照亮新征程》,用领唱与合唱《永远的篝火》、合唱与舞蹈《我们从古田再出发》、合唱与情景表演《走好新的长征路》等五首新创曲目体现新时期的长征精神,用当代中国人的语言宣誓新的长征,整体结构前后呼应、一脉相承,组成了壮丽的画卷和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入党誓言,不忘红军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整台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十送红军》。这一节目中,《十送红军》的旋律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五次反“围剿”后红军离开根据地,老百姓依依不舍送红军时,到了腊子口战役、会宁会师之后,老百姓送红军的场景再次出现,《十送红军》的旋律也再次响起。这不是简单的音乐上的再现,而是通过音乐诠释我们党不忘初心的意志主张,在艰难困苦下胜利会师仍不忘革命理想的崇高追求。 红军长征,一扫国家百年来积贫积弱的衰败气象,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敢顽强的气节与风骨,彰显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在这台晚会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品格的展现入骨入心,中华民族阳刚进取气质的张扬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气氛的渲染畅快至酣。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素材,用创新的思路讲好长征故事,用创新的形式纪念革命先辈,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履行的光荣使命。这台晚会在张扬民族风骨的同时,在艺术传承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高度、新的亮点。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舞蹈《血战湘江》中,大屏幕展现出湘江战役炮火连天的惨烈战斗场面,当时8万红军战士只留下3万。百名战士横向列阵在舞台上,起伏变化,时而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时而像一座静穆的雕塑。导演、舞蹈编导、作曲、演员的高度默契令人赞叹,他们与红军战士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营造出催人泪下的氛围,展现出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坚定意志,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创作者只有自身首先被感动了,才能在激情所至处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力作。舞蹈《沼泽》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体现。红军过草地,偏走敌人不敢走的地方,茫茫草地上愣是闯出了一条长征路,但这也是一条生死之路。卫生员陷进了沼泽,大家争先恐后去营救她,那种身陷泥潭的艰难,那种生死两重天的境地,用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进行展现,和《血战湘江》形成强烈反差。一个激昂悲壮,一个浪漫凄婉,这两个节目既是晚会的创新点又是亮点。 晚会选用了《长征组歌》中的一些作品,观众对老歌耳熟能详,创作者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谱子拿来又唱一遍,而是做了新的调整,经过重新编配和舞台呈现,赋予老歌新的时代气息,但又不失原作的精神风貌,与晚会和谐地融为一体,兼顾了新老观众的审美趣味。参与晚会创作的艺术家们,在传承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开辟着新的艺术空间,实属难得。 晚会《永远的长征》集合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老艺术家身体力行、无私帮带,年轻艺术工作者“身入、心入、情入”,创作的《十六字令·山》《映山红》《血战湘江》等作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新老搭档、取长补短,在长征精神的感染下,艺术家们精益求精、集智攻关,确保了整台晚会的高水准。 (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