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科普: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读李丹莉儿童文学作品集《小石头的梦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新疆艺术》 王仲明 参加讨论


    科普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推手。把科普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这是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创作中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发展繁荣科普儿童文学事业,事关一个国家的千秋大业。世界各国的著名作家,我们国家的著名前辈作家,都曾经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不朽的经典,成为我们今天创作科普儿童文学的典范。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伟大时代,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代杰出的人才去建设和推进,我们的科普儿童文学就有责任去培育和塑造一代代由现代科学武装的时代新人,去推动我们的时代前进。因此,我区青年作家李丹莉近年来专注科普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科普儿童文学作品,现在新疆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以科普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石头的梦想》,这是值得我们欣慰、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科普是一个非常广泛而深遂的主题,写成文学作品,必须针对一定范围的读者对象,从而选择表达这类主题的最佳题材,通过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既给读者以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又从中汲取广泛的科学知识。李丹莉的这部作品,意在为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粮,提供为少年儿童能够接受、能够消化的科普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科普知识,启发和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思维,提高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开发少年儿童的智慧。为达此目的,李丹莉在题材的开掘上,尽可能地结合自己最熟悉、最理解的科学对象,特别是新疆地区丰富的科普资源,选择其中最有科学认识价值的动植物和地矿资源作为作品的反映对象和题材,而且也是少年儿童最感兴趣、最容易理解的题材资源。同时,还深刻注意到这些题材资源的地理渊源和历史变化,使其成为活跃的、有生命力的描写对象。比如,作品中所叙述到的玉石、冰川、戈壁沙漠、硅化木;野马、野驴、孔雀、獾猪、羚羊、貂熊、蚂蚁、蛐蛐;胡杨、红柳、蒲公英、葡萄;雪山、草地、溪流、湖泊,这些在新疆人或许看来是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自然资源,却都各有其微妙和深刻的科学涵义,值得人类深究和理解,提升其科学价值。李丹莉的作品,正是在似乎不经意之际,将这些题材资源生动地“复活”了,成为具有重要科普价值的文学“道具”,构成了为少年儿童所兴趣盎然的作品。甚至,如金刚石和石墨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干、性能完全不同的矿物,作者也探寻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揭示了它们在高温高压下互换角色的科学旅程的奥秘。正是这种为一般读者闻所未闻的科学“奇闻”,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了科普的潜在目的。这种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学题材,其实包含着作者长期观察和了解大自然中这些复杂而神秘的事物的辛劳,以及对它们的科学涵义的认知。但作者却以轻松的叙述揭示了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事物的内在秘密,让读者在轻松一笑中得以领会,构成了对陌生世界的认知。一个科普作家对事物的科学认识通过作品转换成读者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其中的奥秘只有科普作家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在创作之前,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显示着作者对题材科学涵义的理解和把握上的自信。因此,科普作家有着两种身份,即科学家的身份和作家的身份,这两种身份的高度融合,才能成就科普作家的事业。
    科普文学作家的难处就在于,作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把事物的科学涵义直接以科学的语言进行揭示。他要以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手段特别是文学形象来揭示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科学意义上的性质和联系,但又要保持其科学的性质和价值。李丹莉的儿童文学作品,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童话的形态,但她的这些“童话”必须保持现代科学的状态和品格,才具有科普文学的本质。只是,在这种科普形态的启示和引导下,开发儿童文学读者的智商,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逐步形成有新的时代特色的更深入事物发展本质的科学形态。这或许是文学之于科学的一种促进。因此,儿童文学对于大自然中物种之间关系的描述,更倾向于提升相互之间的和谐和适应的程度,倾向于这个自然世界的文明的发展,而不是弱肉强食、共趋毁灭,这大概更符合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李丹莉的这部作品中,尽管也写到卡拉麦里小野驴的任性,写了牠的“犟犟”,但是牠在现实世界里不断碰壁,为牠的“犟犟”付出了不堪的代价,终于转变了牠的陋习,顺应了和谐的自然界整体,转而推进了共同的和谐环境。而这部作品中生动描绘的大自然动植物界举办的音乐会的盛事,把整个大自然界和谐的状态推向极致。这里我想要说的只是,这个音乐会的创造,还需要作者自己更多独立的探索和构思,提高作品的独立价值。文学和科学虽然可以联姻,但它们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别。科学的定律有着铁定的性质,因而不可违背。但文学艺术的定律则是创新,这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应该让“女人如花”般的创意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得到独立而更具深意的发展。当然,动植物界可以不断聚首音乐会,但必须是一个个具有特别创意的有着独特形态独特个性的音乐聚会,调动生物和非生物众多角色的积极性,这样,作品就既有科普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收到科学和文学相融合的效果。
    
    科普作家李丹莉与她的小读者们
    李丹莉的这部作品既然是儿童文学,它自然就具有文学的性质和儿童的特点,它的科普的性质和任务必然要由儿童文学这个载体来落实和呈现。正是在这一点上,李丹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作品的整体构思和安排、作品情节的设计和发展、“人物”形象的定位和塑造、作品语言的运用和个性化特征等等,都显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功力。因为是儿童文学作品,李丹莉这部作品集中的作品篇幅都不长,但每件作品的结构都比较完整,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描绘紧密结合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准确而精彩。《小石头的梦想》只是写了一块小石头阿磊的梦想和梦想终于实现的过程,但时间跨度很大,洪水的冲击,地震的灾祸,火山的喷发,千万年的自然变迁,以及被人类发现后的进一步锤炼和修理,阿磊终于脱去了一般石料的外衣,成就了做一块和田羊脂白玉的梦想。一个长过程的万千惊世骇俗的磨难,以及阿磊在磨难中的抗争,在抗争中形成自己特殊性格、特殊品质的最终结局,不仅使读者小朋友认识了和田羊脂白玉的价值,更使小朋友们懂得造就这种高贵品牌的艰难,以及只要有一种坚持精神终能实现梦想的人生态度的可贵。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尚且能把自己塑造成价值连城的珍贵宝石,它在读者中的精神震撼是无可比拟的。但是,小石头阿磊的变迁又深刻蕴藏着一种完全可以相信的科学精神,即作品的完成有着科学的底蕴作支撑,阿磊的形象是一个真实可信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它对一块小石头拟人化后所发生的惊人变化,相对于科学家按照科学原理直接叙述石头至玉石的变化,多了一种人文精神,多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小小骆驼刺》里的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则是非常不受人关注,并且经常受人嘲讽的一个存在。连它自己也长期不明白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但是有位哲学家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对于一位作家来说,除了要通过作品来显示一种生物存在的合理性,更应该通过生动的形象来显示这种生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确立这种生物存在的自信。小小骆驼刺,或许没有如小石头阿磊那样的宏伟梦想,它并没有想要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和性质,它只是梦想自己目前的存在状态和性质,它只是梦想自己目前的存在状态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李丹莉的作品,正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揭示了小小骆驼刺在戈壁滩上存在的必须和意义,如果戈壁滩上没有骆驼刺,它将会给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造成怎样不堪的生存境地。骆驼刺的“献身”精神和长存不衰的存在,实在是整个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福音。因此,作者通过对小小骆驼刺生存境界的挖掘和表现,揭示了生物界共存共荣的哲学命题。也因此,我们不要求生物界都要具有如小石头阿磊那样高贵的身价,只要每一种生物或者非生物在整体世界存在中保持一种和谐存在的状态,就是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独具自身意义的贡献。《硅化木的故事》构思的硅化木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富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生物的形态变化,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但它的生命原点和终极变化形态并不是绝然分隔的永恒状态。春天到来时的硅化木姑娘骤然感到当初自己生命蓬勃时的欢愉,预示着她两种生命状态的联系和互换,大自然承续相继的永恒。而爱情的提示赋予了大自然万物之间的温馨联系。《雅丹不是魔鬼》则是对大自然生态变化的认识还原和“平反”,促进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正确利用和推进。魔鬼城的长久称谓只是一种误解,其中也深含着对大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考察艾丁湖》、《塔里木河边听故事》侧重在对大自然生态恶化造成严重危害的反思和觉醒,形成一种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和营造和谐环境的自觉意识。这个重大主题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确立,具有深远的谋划性意义。其中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将是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力量。
    科普儿童文学作品,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都要把塑造人物形象作为完成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程度,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但是,李丹莉的儿童文学作品既然是科普作品,她所塑造人物的手段、人物形象的特点与一般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有着重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一是“人物”形象的可信性、他的发展和成长、他的活动框架、他的性格、他的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力等等都必须与“人物”的自然属性以及他在科普中的地位相紧密联系,也即是“人物”形李丹莉象塑造得越成功,越凸显“人物”形象本来的面貌和他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无论他是动物、植物或矿物的什么类种,他的形象不能与别的类种相混淆或互换。他是蒲公英,他虽然人格化了,但依然是蒲公英,是蒲公英式的“人物”形象。他是野驴,他虽然人格化了,但依然是野驴,不是牛,不是马,更不是野花野草。他是玉石,他虽然人格化了,但他依然是玉石,不是煤,不是火,不是水。这样,作品的“人物”形象就具有本原意义,就能与其他“人物”形象相区别。从科普的意义上讲,我们读者就能从“这个”“人物”形象认识其本来面貌和本来意义。因此,尽管李丹莉在作品中塑造了那么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我们也不会在自然界中感到迷乱,分不清谁是谁,而能清晰地分辨自然界大合唱中的角色。当然,自然界中有些“角色”能够互相转换,即如前述,金刚石和石墨以及树木和硅化木在一定条件下的角色互换,是一种特殊情况,但是,我们依然认定,在他们角色互换之前,他们的“人物”形象则依然要保持其原点形态,而不能超越科学定律来“挑战不可能”。其实,娱乐节目中的所谓“挑战不可能”只是一种假设,在常人不可能的情况下有些人可能,那是在一种极限分界线上的左右挑战,因此产生了一种“可能”。但在金刚石和石墨、树木和硅化木已经转换完成之后,“人物”形象就需要在完成形态上塑造和发展。正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只有在他从石头转换成石猴之后,才能以石猴的特点行事,为唐僧的历史任务服务。在这一点上,李丹莉的作品是准确把握的,因此她的“人物”形象是成功的,是为读者认可的。二是大千世界中的动物、植物、矿物以至其他物种,在科普儿童文学中必须依其人格化的形态来行事,才能使万千物种得以顺利的交流和互相理解,才能使他们各自的自然属性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展示,为人所认知。不然,他越任性,他就越孤独,越难以在大千世界中存在。因此,适当的人性化处理,是儿童读者能够得以理解、得以认知、得以欣赏的基本条件。《梦中的爱丽丝》介绍给读者的是一个梦中的玉石王国。但是,在这个王国中居然有学校,有来自不同物种的学员,有着他们共同的学校生活,甚至有钢琴等人间的学校设施,能够演奏人间的乐曲《献给爱丽丝》和《让我们荡起双桨》。角色紫丁香也成了丁香紫。这是在梦中的人间世界。这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提升了物种人格化的水平,同样具有感人的魅力,而“人物”形象也就被读者认可。三是在物种人格化的过程中适当引进了人的情感和人的健康向上的观念,从而使作品更具有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使物种与人间的少年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加顺畅的可能性。诚如作品中表达的物种之间的诚信、坚毅、友爱互助、承诺等等人间优良的品格,成为大千世界和谐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提升了作品正能量的影响力和思想价值。李丹莉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所取得的这些经验,是我们发展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研究。(王仲明 摘自《新疆艺术》,作者为文学评论家、原新疆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