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一幅画引出一个曲折动人的“中国故事”——评话剧《<富春山居图>传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戴平 参加讨论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晚年结庐富春江畔,10年寄身寄情于山水之中。他在1347年始作 《富春山居图》,画了4年才画成。这幅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作品,存世660余年,经历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当代,风雨飘摇,屡遭劫难,转辗于世。
    著名剧作家汪浩将这幅画的经历写成一部独特的话剧———《<富春山居图> 传奇》,是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的。他把黄公望、王蒙、倪瓒、无用师、沈周、吴问卿、乾隆、吴湖帆等重量级历史人物和大画家一一请出来,登台亮相。这些人与画作的命运息息相关,引出了一个曲折动人的“中国故事”。
    这出戏大事有历史依据,小事则不乏艺术虚构,又是一台有可看性的文人戏。
    戏的视角独特,从画的传奇经历切入。大幕拉开,天幕上的 《富春山居图》 画卷缓缓展开,一边是 《剩山图》,一边是 《无用师卷》,中间断裂。这一幅纸本水墨画长卷,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江上一叶扁舟,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 燃尽了黄公望生命的火焰,画作完成后,黄公望将它送给好朋友———无用师。理由是:“无用是得道高僧,代表佛祖。谁敢与佛祖争画?”无用说:“子久赠 《富春山居图》予我,然又不属于我。贫僧代为传世矣。”不过,无用“顾虑有巧取豪夺者”,果然不幸而言中。在无用去世后,《富春山居图》 还是流落到书画市场中去了。它被明代著名画家沈周以重金购得收藏,后沈周请人在图上题字,却被此人的儿子藏匿而失,沈周为此大病一场;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场上,敦厚的沈周熟读于心,凭着记忆背临了一幅。
    《富春山居图》 在官员、收藏家和画商中兜了几个圈子后,到明万历二十四年,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购得。但董其昌在晚年竟将此画以数倍的高价转卖给宜兴收藏大家吴之矩,吴之矩又传给儿子吴问卿,吴问卿将它视之为生命。明末天下大乱,盗匪横行,吴问卿在离家逃难时将这幅画一直带在身边,临死前,命家人将此画焚烧殉葬,这幅画虽被他的侄子吴静庵从火中抢救出,但已被烧成两截。后人称长的一截为“无用师卷”,短的为“剩山卷”。
    乾隆年间,《富春山居图》 被征入宫,时隔一年后,又一幅 《富春山居图》 入清宫。孰真孰假? 自以为善于鉴赏书画的乾隆皇帝闹了一个笑话。其实前者“子明卷”是后人仿作;后者“无用师卷”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当真迹出现后,又碍于尊严,不愿认错,便将真迹当赝品留在宫中。礼部侍郎沈德潜说:“我鉴定过许多 《富春山居图》,只有一幅是真的,现在却被当作赝品收藏。这一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沈德潜不敢“犯上”,只好违心地说了假话。而宫中所藏的 《富春山居图》 真迹,只有大半幅。另外半幅真迹,遍寻而不得。
    1938年,另半截 《剩山图》,被近代画家吴湖帆从一位朋友的藏品中发现。他用一尊无价的商代青铜器与藏者交换而得。抗日战争时,日军听说吴家藏有古画,破门而入掠夺,吴湖帆“贡献”了一幅仿陈老莲的假画,使《剩山图》 幸免流入日本。新中国成立后,吴湖帆毅然把 《剩山图》 捐献给了国家。
    一幅画背后是一部历史。一幅画,饱含着世事沧桑。《富春山居图》 烧成两段已有三四百年,现一分为二,长的 《无用师卷》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短的 《剩山图》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纵31.8厘米,横51.4厘米,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出戏的一个巧妙的艺术构思是,黄公望和无用师虽已故世,但他们的英魂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现身于舞台一侧,参与叙说 《富春山居图》的遭遇,评点不同人物对此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艺术、金钱、名誉等不同目标的追求。有人为收藏名画倾其所有,有人用它生财;有人爱画如命,不惜让画与自己共存亡,有人以生命为国家保留艺术珍品。看这台戏,有渐入佳境之感,尤其是后面两场戏,特别富有戏剧性:一场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和沈德潜大学士鉴画,两人都已心知肚明,但都违心地将真迹认定为仿品;另一场是吴湖帆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保护了国宝。
    这台戏虽说是“传奇”,却是有学问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高雅戏剧,在当今戏剧舞台上不多见。该剧由北京实力派青年导演李伯男执导,上海话剧中心的青年演员饰演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古人。戏的难度较大,人物、事件繁多,但矛盾冲突如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那样不集中;名画 《富春山居图》 是中心视觉形象,必须让观众看清楚,但又不能抢戏……主创人员知难而进,把这个戏打造成一部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作品,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如果说有不足,是戏的前半部分节奏似乎较缓慢;戏中台词文言文较多,即使用了字幕,理解也有些吃力,如果仅靠听觉,一般观众接受有困难。如能减少文言,多用深入浅出的白话,剧场效果当更好。
    (作者为知名评论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