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跑好电影创作第一棒——访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
王兴东简介 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电影公司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曾被评选为首届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获华表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有《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辛亥革命》《黄克功案件》等。 “写好每一句台词,在银幕上为人民代言,讲真话,道真情,辨真相,求真理,把电影人物铸造成一块块有印记的城砖,即使我朽,那砖已垒筑在民族精神的城墙上。” 41年间,王兴东创作了32部电影。如果把电影创作看成是一场接力赛跑,编剧就是跑第一棒的人,王兴东塑造的蒋筑英、孔繁森、雷锋、牛玉儒、刘长春、许海峰、雷经天等形象,经过电影人的努力最终走上银幕走进观众心里。 这些作品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贵在“真”,尊重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贴近现实、贴近群众;也贵在“正”,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文如其人,笑起来一对深酒窝的王兴东身上有军人的英气和正气、文人的豪气和灵气。他自谦要做一名“砌砖匠”,“把每部电影做成一块城砖,砌在民族精神的城墙上。” 自从当了兵,心中有“准星” 王兴东19岁从下乡知青应征入伍,成为吉林省延边军分区边防团的一名战士。当过边防兵,一生卫国情,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二字永远地镌刻在了王兴东心里。 在部队推荐下,王兴东考入长影,不为做演员做导演,他铁了心要成为一名编剧,“把人生宣言大写在银幕上。” 在众多的文学题材中,王兴东偏爱历史军事题材,有朋友说他自讨苦吃,“涉及大量的史实,考证起来难度大,走进影院票房也常常不尽如人意。”王兴东对此却从不入心,因为彰显和张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部队经历给他烙下的军人底色,他要做一名“文艺战士”。 《离开雷锋的日子》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也是王兴东的代表作之一。 1995年的一天,王兴东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叫乔安山的人,1962年8月15日,与雷锋出车执行任务,在倒车时意外撞倒一个晒衣服的柞木桩子,打在了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处,雷锋经抢救无效牺牲。 “把雷锋撞倒的人怎么面对铺天盖地的学雷锋活动?”王兴东立即意识到这个“意外事故”就是戏剧要找的“焦点事件”。他到辽宁铁岭市找到了当时56岁的已下岗在家3年的乔安山。当得知王兴东采访的目的,乔安山十分警惕。 最终打开乔安山心结的是王兴东的诚心:前后4次去铁岭;起先给乔安山家楼下的食杂店打电话,后来为方便直接通话给乔安山家装了一部电话;奔波辗转采访到了雷锋的战友庞春学、于泉洋、田生绵…… 有人反对王兴东写雷锋因车祸而死的真相,怕产生负面效应,降低学雷锋的热情。而王兴东在创作过程中也是顶着不小的压力的。乔安山看了影片后激动得落泪地握着王兴东的手说:“你了却了我的一块心病,我对班长有了一个交代!你们让班长的精神回家了!” 老题材被王兴东做出了新市场,应该说与独特的写作视角有很大关系——“写雷锋精神,不写雷锋写乔安山。”这部影片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也让王兴东获得了华表奖和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作为人才引进北京市,并经中宣部和北京市委推荐,成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什么是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学什么?2012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王兴东作了题为《如何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大会发言,总结雷锋有五种精神:忠诚信仰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报国精神”,助人为乐热心奉献的“傻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节约箱精神”。8分钟的发言,赢得了8次掌声。 其实,在创作《离开雷锋的日子》之前,王兴东创作了《白桦林中的哨所》《飞来的仙鹤》《我只流三次泪》《陆军见习官》《鸽子迷的奇遇》等多部影片。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则是他第一部走上银幕的作品《明天回答你》。 1978年,还在长影做编剧的王兴东被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录取了,带工资进修。《明天回答你》就是他的毕业作品,写的是大连机车车辆厂实现数控车床工业现代化的故事。为写好剧本,王兴东和同在长影厂工作的爱人王浙滨利用春节时间到大连机车车辆厂深入采访。而当时,王浙滨已经怀孕6个月了。夫妻俩满怀期待,“等孩子出生了,我们的影片就诞生了。” 但剧本发表和投拍并不顺利。《明天回答你》的旧剧本有整整一箱。两年时间改了8遍,“那时是用复印蜡纸垫板抄写的,最多只能抄4份,没有现在的打印条件。”很多人的意见建议也被王兴东打“补丁”记录在了剧本上。 1980年11月,王兴东的儿子已经一周岁,剧本才终于进入拍摄阶段。剧本通过那天,“等我们到托儿所一看,四排房子都黑灯了,唯有一间屋里灯还亮着,我儿子哭着在地上爬,大鼻涕泡老大,一个阿姨在那看着他。”夫妻俩抱着孩子就往家里跑,心里五味杂陈…… 人处在埋没期是痛苦的,不经艰苦奋争,就不会有萌发的机遇。王兴东多年住在一个12平方米的小房写作,楼上是个木匠,楼下是个街道印刷厂,每天叮当叮当,从早吵到晚。“有时我用棉花球塞进耳朵里,楼上做家具,我就用擀面杖往房顶上捅,示意不要砸了,结果满天棚都是擀面杖留下的印痕。”王兴东笑言当时有篇写他的文章叫《棉花球、擀面杖与四面楚歌》。 长春的冬天冷,那时候取暖烧土暖气,一户只供应一吨好煤。“鸡西煤是最好烧的,常常写到深夜,一摸管道凉了,一看炉火灭了。一吨煤很快烧完了,就只好外出工作,等出差回家,看到北墙上都是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兴东创作了7部剧本。 “没有追求就没有信念,而剧作就是表现追求的。”王兴东坚持文艺创作是一条无形的“战线”,心中有一块不可动的界碑———国家利益。他创作的电影《留村察看》《纪委书记》《共和国之旗》《解放》等对准爱国主义主题,不论面对多大的商业诱惑都不会坠入“三俗”的泥淖,始终“为国家站岗,为人民放哨”。 深入生活,是“将心比心”的过程 “电影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编剧是从生活起跑第一棒的。”王兴东师从长影的老编剧,秉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准则,把深入生活看成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就是一个青萝卜变成咸菜的过程,编剧把自己放入生活的酱缸里浸泡,泡到咸味浸入内心了,咬一口变成咸菜了,就懂得了普通人生活的苦辣酸甜。” 的确,剧本打动人心靠的就是真实,就是细节。王兴东笔下的蒋筑英、孔繁森、牛玉儒……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有筋骨,传递给观众温暖和力量。这正是源自他在生活中浸泡的情怀。 真人真事难写,科技题材更难写。王兴东写《蒋筑英》采访了60多人,笔记写了20万字,前后用了一年时间,在长春光机所采访和蒋筑英一起工作过的人。 王兴东到四川查找资料,采访到了蒋筑英的好友、数学家孙国良。孙国良讲了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和蒋筑英出去买菜,看到菜贩子把韭菜写成了“九才”,蒋筑英当场要卖菜的把错字改过来,人家不改,他就自己动手改了过来。这个细节,让王兴东找到了蒋筑英“较真”的性格。 这部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很大反响。1993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梁启超之子,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电影《蒋筑英》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我觉得影片非常好,十分感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影片。《蒋筑英》好就好在喻人以理,动人以情。影片用很多朴素的一般生活、工作上的事情来表现蒋筑英的精神,塑造蒋筑英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的形象。我感到,一个人需要有精神,一个国家需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精神。改革开放,使我国成为经济大国、强国,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可是,仅仅有物质,假如没有精神支撑的话,那就是一个空壳。我认为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引导我们人民向上,引导我们社会向上,引导我们民族向上。引导我们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扎扎实实干社会主义的精神,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 因为入心,王兴东才写出了蒋筑英的“魂”。这部影片让王兴东摘取了首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奖,他的获奖感言是:“不织网的蜘蛛是吃不到虫子的,不下去生活是捕捉不到细节的,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电影。我必须到生活中织网。” 很多人问王兴东写人物的诀窍。他回答说:“没有什么高招儿,就是动真情,下真功,抓住性格不放松。” 写孔繁森,王兴东到山东省聊城五里墩,见到孔繁森的哥哥孔繁华。孔繁华含泪对王兴东说:“听说俺兄弟,为养藏族的孤儿卖血呀,心里好难受呀,就是我们寄几个钱去,也不能让俺兄弟卖血呀!” 写牛玉儒,一位群众对王兴东说:“我们评价干部就一把尺子,看他是为自己捞好处,还是为百姓谋利益。”“自身患了癌症的牛玉儒,却关心奶农饲养的奶牛所患的乳腺炎,他知道患乳腺炎的奶牛少产一吨奶,农民就少收入1700多元”…… 这些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流入了王兴东剧本的字里行间,也流进了观众的心田。 艺术就是感情。王兴东深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抓住“情”字做出戏来,这是编剧的基本功。与采访对象长期交流,真情相融。多年来,他与采访对象成了朋友,至今保持联系。 深入生活才能找到真情,找到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王兴东也知道“创作不能照搬生活,要提炼生活”,要舍得锯掉多余的东西,留下精华。他说电影是“百思得观众一见”,编剧要多琢磨多修改,比观众多思考99次,才能让观众看到最精彩的。 坚持原创,“不吃别人嚼过的馍” “在创作中要一招鲜,不要一窝蜂。人无我有,人优我转。”衡量剧本优劣,王兴东首先看编剧是不是发现了新题材,“有思想的编剧应是一个发现者,绝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拆别人旧毛衣重织一遍,电影贵在前所未有。” 王兴东把原创者比作剧本从无到有的探险者。深知创作艰辛的他作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呼吁保护原创、支持原创。 维权首先要懂法。王兴东有两件“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随身带,随时学,随时用。他还曾专门写了《编剧如何签好剧本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一文,在微博上与大家分享,5426个字,字字是经验之谈、肺腑之言。 做了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共提交提案29件,其中为推动电影立法的相关提案有12件。2008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王兴东建议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切实维护著作权法赋予剧作家的权益:凡有侵害编剧署名权的影视剧,审查中责令修正,不修正者不予通过;凡违约拖欠编剧稿酬而引起法律诉讼的影视剧,一律不予审查,不批准放映许可;凡是不经编剧授权同意,恶意篡改歪曲剧本原意而引起版权诉讼的,一律待法律判定后,方可予以审查影片。这件提案得到34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唯有原创,文艺才能源远流长。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电影剧本创作和题材、体裁、形式、手段等创新……”这让王兴东感到十分欣慰。 针对网文抄袭成风、“抄袭软件”泛滥的行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王兴东建议要对侵权行为实施相应的处罚,加大打击力度,建立文化行业诚信体系,对有劣迹的相关人员建立“黑名单”制度…… 王兴东期待社会上对原创的重视和尊重程度越来越高,“原创是艺术的鲜血,原创是竞争的力量。唯有原创才能体现中国文艺家的智慧含量,才能传播中国精神的正能量。” “尊重编剧的劳动成果”也是王兴东年轻时从老一辈编剧身上,体会到的一种朴实的愿望。还在长影厂当编辑时,王兴东每天的工作就是选剧本,一年要看400~500个剧本,那时的剧本不是打印的,一色手抄本。“投稿很多,有的作者怕你不看就退稿,你猜怎么着,他在剧本边上抹上黑糊,粘连一起,如果你没看过,就写退稿信寄回去,他能发现你有几页没有打开,因为糨糊还粘着呢。” 维权固然重要,但不能故步自封。王兴东写剧本多年的感悟是,做编剧一定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尤其是批评的声音,“编剧的耳朵是筐,要什么都能装,意见越具体越有益,万不能给自己的剧本围篱笆,万不能给别人的意见贴封条。” 跟着信仰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王兴东的作品大多是弘扬主旋律的,写的是“群众的心声、群众的意愿、群众的期望”,歌颂的是“时代精神、人民风貌”。作为一名编剧,1973年入党的共产党员,王兴东跟着信仰走,为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讲着中国故事。 创作电影《黄克功案件》就是一个例子。2014年12月4日,中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当天,这部电影上映,启发人们以史为鉴,认识全面从严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意义。 王兴东头一次听说这个案件,还是1975年入长影学习编剧时,听苏里导演讲起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的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队长黄克功追求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枪杀女方的事件。 “是赦,还是杀?”一颗戏剧的种子在他心中萌生。后来,王兴东到延安参观了抗大,开始了解案件的始末;又去了江西省井冈山最高人民检察院展览馆,拿到刑字布告复印件;在南昌起义纪念馆,看到关于案件审判长雷经天的介绍…… 雷经天这个人物像磁铁般吸引了王兴东:一位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的战士,一位信奉“不是一碗水,而是两碗水都要端平”审判理念的庭长,一位妻子被反动派杀害的丈夫……且从未被影视作品搬上银屏。 电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是今天的镜子。王兴东精心安排了钟声作为结尾,“用敲钟代替今天的法槌,让银幕上严惩黄克功的枪声与当今依法审判腐败分子的法槌共鸣,映照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原则。” 创作广播剧、电影《邹碧华》,王兴东讲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故事。邹碧华同志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王兴东笔下的邹碧华深深地感染了观众,“深入展示了邹碧华同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与巨大成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决定因素。加入人民政协大家庭的王兴东,把政协文史资料看成是他创作剧本用之不尽的“大粮仓”。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王兴东创作了《建国大业》《辛亥革命》,为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两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写史立传;还把一些政协委员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包括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刘长春和奥运第一夺金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许海峰,创作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许海峰的枪》两部电影……“老一代政协委员的故事,倾注着浓浓的民主爱国深情。” 用文化自信点燃民族精神,王兴东乐此不疲。问及目前的创作,他刚刚完成一部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影片《火星之歌》,写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作者曹火星的故事,他告诉记者“《妈妈教我一首歌》唱的就是这首歌:妈妈教我一支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王兴东,他要继续到英模人物闪光的灵魂中,寻觅情感中自信的精神支柱。 王兴东深感做编剧是一种荣幸,采撷他人精神,率先淬砺自我,从而构建独自精神的基石:“写好每一句台词,在银幕上为人民代言,讲真话,道真情,辨真相,求真理,把电影人物铸造成一块块有印记的城砖,即使我朽,那砖已垒筑在民族精神的城墙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