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童话如此之多,可是像《小王子》那么透明、单纯、干净,读完之后能让人忘记尘世的,似乎还只有这么一部。有太多的大人喜欢它,不论是在生命的低谷还是高潮,他们总是会一遍又一遍地读它,寻求心灵的慰藉。它不像格林童话,揭露了那么多人性的黑暗,也不像安徒生童话,宣扬了那么多的悲悯情怀,用作者的话来说,它说的不过就是“奇怪的星球,奇怪的问题,奇怪的语言……”可它就是拥有一种让人着迷的奇怪魔力。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法国飞行员,喜欢一个人在天上孤独地飞翔。《小王子》出版的第二年,他在执行一次飞行侦察任务时未能返航,就那么消失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连飞机的残骸都没有找到。我们只能说他像他的小王子一样走了,借用他书里的一句话来说,“他已经回到了他的星球……” 自从圣埃克絮佩里在桌布上信手画出那个金黄色头发的小人儿之后,小王子已经在世界上风靡了几十年。在今天,人们是如何评价《小王子》的呢?有人说:“这是一部从飞行员的特异体验中诞生的童话杰作。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彻底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写作。不是一本‘为孩子而写的书’,应该说是一本‘彻底拒绝大人的孩子摆在大人面前的书’。它将诗、批评、小说与图画,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融合到了一起。” 如果你读了它,你会发现它从头至尾都贯穿了一种对大人及大人世界的失望、不信任、讽刺和尖锐的批判:“那些大人自个儿什么也弄不懂,老要孩子们一遍一遍给他们解释,真烦人。”“我在那些大人中间生活过很长时间。我仔细地观察过他们。观察下来印象并没好多少。”“他们就是这样。不必怪他们。孩子应该对大人多多原谅才是。”“我也许已经有点像那些大人了。我一定是老了。”“人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老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实际上,作者在《小王子》开篇的献词中就已经摆出这样一副姿态了:“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倘若所有这些理由加在一起还不够,那我愿意把这本书献给还是孩子时的这个大人。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 不过,恐怕连圣埃克絮佩里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一心一意“写给孩子看的童话”,最后还是更受大人,特别是女性读者的欢迎,成了一个“写给大人看的童话”。这是因为它没有太多的故事,更多的是隐喻人生哲学的对话。这些东西相比孩子,更能感动大人。而且,书中的那些意象和象征,也远不是一个孩子所能理解的。 每一个喜欢《小王子》的大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王子。同样,喜欢《小王子》的人,也可以从书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比如童年的消失、人类的孤独以及对我们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反思,但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就是爱。 作者曾说过小王子是“一个活在我心中的小人儿”,那么,小王子与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是他对逝去童年的幻想,还是他内心里的自我?玛丽亚·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人物修辞》中解读说:“实际上,对童话更深层的解读显示,小王子是飞行员的‘内心孩子’,即他最终发现了被压抑的自我。” 《小王子》还有一个魅力,就是它书中的那些象征。它们有些好懂,比如玫瑰、六个小行星上的居民、沙漠里的水井、黄色的蛇;有些则像猜不透的谜,比如玫瑰的刺、不知何时爆发的死火山。在说到它的象征时,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过这样一句话:“《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