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在黄梅戏《太白醉》中饰演李白叶 子 摄 诗仙李白的一生极富戏剧性,而在中国戏曲中,关于李白的作品却非常罕见。日前,由安徽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打造的黄梅戏《太白醉》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舞台。民营剧院推出原创大戏,饰演李白的就是黄梅戏名家吴琼——没错,工旦行的吴琼反串生行,塑造黄梅戏舞台上的首位李白。 对了解吴琼的人来说,这次反串并不令人惊讶。多年以来,吴琼一直探索着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成为舞台上千变万化的精灵。 把戏曲程式“化”在人物之中 纵然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跨行当表演依然难度不小。如果排旦角应工戏,吴琼时常会就唱腔与作曲家切磋,对行腔有习惯性的设计。但对生行唱腔,吴琼坦言还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认认真真把作曲家写下的旋律学会记牢。好在吴琼有一副好嗓子,完全可以胜任男性角色的声腔。 在以往的演出中,吴琼习惯弱化戏曲程式而强调表演的生活化,对《太白醉》起初也这样处理。然而,吴琼在观看自己排练视频时,渐渐发现了问题。“女演员演旦角,生活化一点没关系;但反串生行演男性角色,如果没有程式的加入,观众会觉得不像。内心感情再丰满,不将其外化也是不行的。”吴琼说。于是,她开始调整表演习惯,在北京演出前,又得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的指点。《太白醉》在北京演出,吴琼获得了北京观众相当高的评价:“把程式‘化’在了人物之中。” 当然,为演好李白,吴琼不仅在表演技术上下功夫,更努力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吴琼说:“除了读他的诗,我还搜集了很多资料,汇总人们对李白的评价。我塑造的李白更符合普通观众对李白的认知和想象。” 好戏,是演出来的 吴琼喜欢琢磨戏——不仅新戏要下功夫揣摩,即便是演出上百遍的老戏,如《女驸马》《天仙配》,吴琼也总是留意寻找作品的新鲜感。她说,某一点上的新鲜感,可以带动整场演出的兴奋点,如果演戏总是一个样子,那就太过无趣了。 比如《天仙配》中一段七仙女与董永的对手戏,有个七仙女撞董永的身段,吴琼时常改变演法,尝试怎样撞更有趣、更好看;《女驸马》中,女驸马与刘大人的对话,吴琼就会根据现场演出状态调整语言节奏,让对话更有“戏”。“有时候演员说完一句词,观众会笑或者鼓掌,这时候演员就应当停顿,等观众的反应过后再继续念白。如果对观众的反响不管不顾一味‘傻’演,效果肯定不好。”吴琼说,剧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好演员应该有与观众互动,把握演出节奏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需要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才能慢慢培养起来。 吴琼一向注重演出中观众的反响和回馈。“我在北京演《太白醉》的时候,有几处观众的反应很积极,这是在外地演出时所没有的,我就非常想把这种效果巩固住。”吴琼说,“前辈名家之所以能创造经典,正是在无数次舞台实践中,尊重观众反馈,反复探索、调整的结果。好戏,是演出来的。” 好演员不仅要充分尊重观众的反馈,还要有临场应变的机智。吴琼说,有一次她和搭档演出《红罗帕》,演到女主人公陈赛金请求丈夫王科举不要将自己赶出家门这一充满悲情的段落时,王科举的帽翅突然掉了一个,这个舞台事故大大破坏了这场戏的效果和气氛。而吴琼不慌不忙地一边唱着渴望丈夫将自己留在身边的唱词,一边把帽翅拾起来,插回王科举头上。这个处理既救了场,又符合陈赛金当时的心情。 吸收各类艺术的营养 在众多黄梅戏演员中,吴琼大概是跨界尝试做得最多的一位。她不仅在黄梅戏中演绎不同行当,还专门学习过音乐、做过歌手,演过话剧,演过电视剧,今年下半年还将排演音乐剧。有人建议,既然在黄梅戏领域已经功成名就,就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而吴琼则觉得,多看看、学学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哪怕没有跨界成功,也总是对自己的表演有好处。“虽然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但艺术在审美层面总是相通的。”吴琼说,“我热爱舞台表演,一站上去,就能焕发出朝气与活力,体验多种人生。” 吴琼曾经跟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学习了两年声乐,尽管没有在歌手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但吴琼感到,声乐的学习、实践对她延展黄梅戏的声腔有很大帮助。吴琼排演话剧《我的妹妹,安娜》时,话剧演员自己揣摩人物心理、完善人物前史、设计人物道具等创作方法,对她触动很大。为完成《太白醉》中李白现场挥毫泼墨的戏,吴琼最近开始练习书法,在写字的韵律、节奏、结构、感觉中,她感受到书法与唱戏行腔的微妙联系。 吴琼是一位善于倾听和学习的艺术家。“前辈戏曲大师的表演,也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如今的艺术品种这么多,一定要放眼去看。”吴琼说,“如果有一天,戏曲的程式美和高科技手段创造的震撼气势在舞台上融合,那也是种美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