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塔里木河》:用人文视角抒写大河传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江晶晶 参加讨论


    
    纪录片《塔里木河》剧照 资料图片
    新疆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成为纪录片创作的“富矿带”。尤其是塔里木河,作为新疆的母亲河,养育着新疆近一半的人口。塔里木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灿烂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早在1987年,新疆电视台就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环游塔里木》,展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南疆的美景和那里人民的生活状态。如今,29年过去了,塔里木河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一系列新部署、新思路催生了新疆大地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成为激发纪录片创作的不竭动力。近日在新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平台播出的十六集电视纪录片《塔里木河》以塔里木河为载体,通过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南部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沧桑巨变。
    《塔里木河》虽然以地理的延伸作为明线,但对自然风光猎奇式的描绘不再是叙述的主要内容,而是退守为故事的背景,用来建立基本的叙事秩序。叙述者将关注焦点放在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普通人身上,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故事,充分挖掘这些平凡人和平常事中的独特之处,展现南疆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通过这样的创作方式,创作者将历史与当下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为纪录片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例如,在《造物》一集中,作者不仅展现了土陶这门传统手艺的制作过程,也提出了土陶手艺人在当下面临的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土陶渐渐卖不出去了,怎么办?手艺人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通过这样的刻画,该片未停留在展现传统手艺魅力的简单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冷静思考传统手艺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命运,引申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宏大议题。
    《塔里木河》在宏大主题的骨架之下,用生动的细节作为骨肉。当看到荧屏上新郎官头戴维吾尔族帽子、身穿西服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话题;当看到塔里木河沿线居民幸福的笑容时,我们自然联想到了民生的改善;当看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时,我们自然联想到了国家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创作者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诠释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浸润在一个个真实细节对观众的感染之中,流淌在一个个镜头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之中,润物无声。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灵魂与核心。塔里木河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在很多人眼中,陌生而遥远。为了拉近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塔里木河》的创作者摒弃夸张渲染的手法,怀揣着充满好奇与探知的平静心态,客观引领观众去看、去感受真实的新疆。比如,记录刀郎人的民族舞时,创作者并没有刻意地让刀郎人穿上民族盛装,在镜头前做出绚丽的舞台表演,而是拍摄了一段他们在茶余饭后兴之所至的舞蹈。正如解说词所说,刀郎人生性剽悍不羁,美酒与歌舞是伴他们能够度过茫茫尘世的最好方式。这种素朴的形式真实地呈现了刀郎人的生活状态,也传达出刀郎人对生命的热情,克制而内敛,却又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纪录片是实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渠道。纪录片应着重通过对情感与命运的刻画,来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沟通,使纪录片跨越文化,跨越地区,引起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感触与共鸣,以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就像《塔里木河》总导演谢君文说的:“29年后,当我们重新拿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这条河的流域时,我们想展示的不仅仅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民俗的奇观,而是家国情怀,是边疆人民为之奋斗的精神和梦想。”在这方面,《塔里木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世界描绘了一个真实、生动、亲切的“今日新疆”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