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每一个过去的时日,都是我们要致敬的青春——观《请回答198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思琪 参加讨论


    .
    图为《请回答1988》 海报。(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如果说提名今年最好看的韩剧,那么被韩国民众誉为“引国民情绪神剧”的“回答”系列一定高居榜首。“回答”系列第三部 《请回答1988》(前两部分别为 《请回答1997》 《请回答1994》),最近由国内某网站引进、独家热播后,掀起了新一轮的观剧热潮,成为豆瓣得分最高的韩剧,以至于有人说,能超越“回答”系列的只有下一部“回答”吧。
    与《请回答1997》 和 《请回答1994》 讲述初恋故事不同的是,《请回答1988》 将着力点更多的放在了家族关系与邻里情感上。如果说此前的“回答”系列只是将家族作为故事的背景板,“1988”则是在亲情与友情的羁绊中去讲述每个人的成长。
    这部充斥着年代气息与国民回忆的韩剧,却在中国同样收获了极高口碑与情感共鸣。究其原因,正如微博的印象签中的“笑中带泪”、“戳中泪点”、“亲情友情爱情”所标明的,除去“怀旧”、“青春”等流行元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透过剧中的角色,看到了现实中的你我。
    我们都争取想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摆脱普通的标签,如今终于有一部青春剧集,可以让我们看到,也许平凡是唯一答案。而我们“怀念那个时期,怀念那个胡同,并不只是怀念年轻时候的自己,而是因为那里有爸爸的青春,妈妈的青春,朋友们的青春,和我所有爱着的青春”。
    感谢“回答”系列,让我们看到那些热情涌上心头的瞬间,看到青春就是不后悔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因为此刻不会再来,如果能以最后一次的心态,去感谢每一个瞬间,所有的时日也都是花样青春。
    每一刻过去的你,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应答
    怀旧大抵是一种永恒的文化乡愁,而对“青春”的眷恋似乎也是每个时代都会上交的一份答卷。然而眼下青春片已成为“烂片”重灾区,千篇一律的“疼痛青春”、“肿胀青春”,永远在用一种追忆的方式感念逝去的青春,青春期与成人期被切割为两截隔断的人生,青春越是任性疯狂、长大越是克制世故,迈入社会的成人式,同时也是埋葬青春的仪式。除去无聊呻吟的荷尔蒙,就只余对失去“我行我素”的通行证——“年少轻狂”的追悼。或许成人世界是个大荒漠,但业已审美疲劳的“迷茫青春”,也并不是人生的解毒剂。
    而《请回答1988》 的成功正在于,拍出了我们的共同回忆与真实的青春,同时也给出了“致青春”的一份不同的回答,如同剧中主题曲 《青春》 所唱的,“总有一天终会逝去的吧,这翠色的青春。努力找寻那逝去的岁月,还不如就此放手,任岁月流逝。”是一份“坦然与从心”。
    《请回答1988》 故事尽管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只是通过人物一点点的转变,以家人线、朋友线、爱情线这种东方式的情感描摹,回归家庭中去抚慰我们青春期的躁动、焦虑。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反派角色,却不动声色间抚平了我们现实的落差与失意。如同剧中磁带有A面与B面,《请回答1988》 的Side A是双门洞五人帮的闪耀青春,Side B是邻里间的脉脉温情。
    在《人生真是一个谜》 一集中,爸爸告诉为“没有梦想”而苦恼的德善,“大家都这样,没关系的,不是只有你才这样的”,其中缝合起的却是屏幕前千万个惧怕平庸的“德善”们的情感,抚慰着他们的关于成功的焦虑。更可贵的是,在后续 《你尽力了》一集中的反转,长大的德善来安慰面对退休的爸爸“已经尽力了”,告诉他“不要惧怕变老,变老并不是进入垃圾时间”。编剧的高明之处或许正在于此,“父母的这份心情,子女总有一天会应答”,这样圆形的谋篇布局,使得即便是17人的群像式剧集,仍然力图做到每个人都是成长的,而不是扁平的人物。
    而人生本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刻过去的你、塑造着现在的你、通向未来的你。人生不同阶段各有“难”处,“从心”不是放弃理智,而是放弃患得患失的想法。保存青春的那份美好,好好告别,慢慢成长,也更能明白今日哪部分的自己,还在顽固地回应着那些年的“我”。或许这正是“回答”系列交给我们的答卷。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
    “家族”可能是东亚所共通的情感,《请回答1988》 则是在家族关系的基础上,将这种情感羁绊扩写为亲不如邻的邻里情,那是胡同特有、消失在现代都市的地缘亲情,也是我们所说的人情味儿。
    这人情味儿是做好的饭食一式五份、共享秘密的邻里情,是沉默少言的儿子学习爸爸的“语言”去表达爱的父子情,是故作笨拙为了让妈妈感受到“被需要”的母子情,也是妈妈放下自尊求情只为守护女儿的母女情,是家长里短、也是鸡毛蒜皮。物质上的匮乏对应的却是精神上的富足。这种情感上细腻的描摹,让这部跨越年代同时又跨越国界的作品,在最深的共鸣中,切中观众们的软肋——一种对“不分你我”的“情感共同体”的向往。
    这种情感恰是具有文化症候性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始,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网络与伦理观念,“熟人社会”日渐转换为“陌生人社会”,而在核心家庭与独生子女下成长的一代,既难以建立集体认同、又难获得宗族归属感。这种“原子化生存”便将对“爱”的渴求塑形为陪伴。
    于是,很多人理想生活的图景就是“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这种或“公寓”或“胡同”或“大院儿”式的小集体空间成为了安放的载体。也因此,讲述“六人行”故事的 《老友记》,及其仿款《爱情公寓》 《同福客栈》 等作品成为万人空巷的爆款与百看不厌的经典。《请回答1988》 同样通过这样一种“理想化”的讲述,给予了我们一幅可以逃避现实的“更好”的图景,蛮不讲理咄咄逼人的姐姐其实是面冷心热的女神,傲娇毒舌的弟弟正焕私下是为哥哥实现理想的暖男,六战高考的宅男正峰实则“双商”极高,不学无术、不懂方程式的娃娃鱼却懂解人生,尤其为别人作担保却破产一家人被迫住在半地下室的爸爸东日。在这部剧里面,家里穷,长得丑,成绩差,都只是一个人的一方面,他们不完美又完美。
    整部剧呈现出的彼岸,希冀,愿望的景观——这些正是乌托邦的内容,它们意味着一切可以更美好,意味着那些超出我们的想象,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的境界。不动声色但温暖人心。
    那些提炼自生活的大量细节,成就了 《请回答1988》的慢奇观
    而让这些琐碎日常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更多的就是凭借细节去实现的。与口碑相衬的便是整部剧的草灰蛇线,“那些年编剧埋下的梗”成就了1988在当下“快速观影”文化中“重复观剧”与“不舍快进”的慢奇观。为贴近天才棋士崔泽的人物原型之一——李昌镐,剧组甚至还原了“让五目半”比赛的棋局,房间中玩偶的位置摆放都暗示着人物的关系,细心的网友全部变身为“挖宝的侦探”。更不用说那无数个戳到我们共鸣的细节,比如用彩色笔去染指甲,比如偷用姐姐化妆品又毫厘不差的“复原”原状,比如用公式去计算和暗恋的男神有多大几率能在一起,比如集体唱英文歌,只有到高潮部分才唱得很大声,其他唱不来的英文歌词只好哼哼哼地应付过去,比如号称要开始勤奋学习了,先花了半小时打扫书桌周围,花半小时整理铅笔盒和书,再花半小时写具体的学习计划。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却睡着了。
    这些是编剧将大量的生活细节提炼出来,又小心放置、化用于剧本,观众才会有的“接地气”和“浸入式”的观剧体验。真人秀节目编剧出身的编剧,与其说是编流程和环节,有时其实是在塑造人,于是在“回答”系列时代剧的创作中,自然的将“人性”信手拈来,摆弄人物设定、洞察世事,让我们看到编剧的功力和诚意。也正是因为这些我们的日常,使 《请回答1988》 成为了我们的一剂“时代安慰剂”。
    剧中的一个细节是,当时隔5年的五人帮重聚,5年前他们都热爱歌手李文世。5年间德善开始喜欢歌手李承焕,而一直暗恋着她的崔泽桌上摆的都是李承焕的CD。于细节处埋好的伏笔让编剧的“猜老公”游戏更加精彩,恍然大悟的观众们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一切“早已发生”。
    而作为最终“老公”人选的崔泽第5集才上线,拿着“男主”戏份的正焕却告别了初恋。编剧想讲的,不仅是“timing”的反转,还有直面爱情的勇气:正焕的“下线”,“作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他数不清的犹豫”,因为“时机”是“带着恳切的盼望做出的无数选择、毫不迟疑的放弃和当机立断造出的”。打破“欢喜冤家”的言情套路,“拿出真爱才能换取真爱”的恳切与坚定,与女主角在一起的未必就是男一号,这也是编剧一次“反类型”创作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