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凡是谈到中国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发展几个话题时,我总是把这几个主题词串联起来,即“乡愁”“乡恋”“乡情”,以为这是中国的农村、农民、乡土社会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也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由彭蓝郁执导的《花腰恋歌》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形象的画卷。 美丽的花腰傣姑娘阿玉,走出云南新平山村,在完成了现代大学教育之后,因为一腔“乡愁”而回到家乡,和她的伙伴们担起改变家乡穷困落后面貌的时代重任。阿玉,是记住“乡愁”的青年楷模——当前中国社会里,多少人是处在一个有家,却没有家乡的尴尬境地之中?商亮,本有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却因偶然的车祸导致失明而痛苦地欲寻一个地方了结生命,可见若是没有了家乡,丢失了乡愁,我们每个人即使有宏伟无比的“业”,这“业”的根基与前景又将安放在哪里?影片一开始就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大话题举重若轻地摆到观众面前。 阿玉姑娘有想法,想发展以非遗为核心的乡村产业,“走出去”获得资金,“请进来”搞好旅游,但一遇到实际,却是困难重重。中国的乡村,数千年的积淀,一切都是那么沉稳:套红线、泼水迎亲、六碗拦门酒、迈火盆,特别是这个花腰傣同心饭,老规矩教育了盲眼上楼的商亮,也点醒了一心想瞬间改变家乡面貌的阿玉,话很直白,也很浅显,但就是那么铿锵:路要稳稳地走,走稳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身为富豪子弟的晓星,原是贪念阿玉的漂亮而追寻到了远在边陲的山寨,城市里的帅帅大男孩来到这儿,难道不是乡恋吗?和阿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阿海,一心惦着自己的对象,不也是乡恋吗?可偏偏这两个男孩全都不成功。一个是被“你爱你的大上海,我爱我的槟榔园”拒于千里之外,另一个是“一起上学,你上初中了我还上小学,你上高中了我在上初中,你上大学了我还念初中”而被认为不大会有出息。这两段遭际,不是传统的乡恋。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赋予乡恋以新的时代印记—— 能为已经美丽无比的工艺提供更多更美的纹样,更是能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花腰傣刺绣得到联合国的认证,并进而登上时尚之都巴黎的时装舞台,这才是今天青年人的追求,这才是今日乡恋的核心价值:女人要看花边,男人要看田边,这才是当代青年的壮美人生,所以当阿玉爱上了失明却心明的商亮,并不让人感觉突兀,反倒是明白今天年轻人的爱不是沉湎外在的美丽,而是要敢于放开脚步奔跑、拼搏。通过奔跑获得的爱情,才是具备现代色彩的乡恋。 如果说青年人的乡恋是一个决定、一种选择,那么一辈子生活在乡土的老年人,则是将乡恋化作一份执著、一份责任。编剧张梦楚用双边勾勒出两代人对于花腰傣文化的守护,从剧作上采用了双线索并行的方式,刻画了两代人对于花腰傣文化的共同信仰。当村长的舅舅一时糊涂,要把寨子里的古树卖掉,遭到阿爸外公坚决反对,最后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他虔心看守的古树之下,那枚碎掉的鸡蛋正如他胸腔里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而操碎的心。还有一位影片中我们不知姓名的耄耋老者,奋战多年而在哀牢山上植出了大片的橙林。不是万物有灵,而是青山绿水如同二八佳人一样,是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至爱。这种爱必须世世代代传下去:有着14种针法的祖母的嫁衣,的的确确是青年人学习效法的榜样。那个我们看片时曾不断被窃笑的晓星,也在这感人的乡恋面前明白了人生所应有的追求——不仅自己成了董事长,而且把爸爸妈妈姐姐都吸引到这遥远的乡间,更进而认识到“从来没看走眼,而这次真的看错了”,诚心地向儿子道了歉。我从来认为成功的恋爱,应该给伴侣带来前进、发展的“核动力”,乡恋,它不仅要求我们要爱心仪的人,更要爱生我养我的家乡,爱哺我育我的大自然。 《花腰恋歌》不仅是美丽风光的瑰丽画卷,也是民族风情的绚丽画卷,更是全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壮丽画卷。它的成功,表明我们的民族电影有极大的创作空间。从记住乡愁开始,找到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奋斗之美,油然而起的乡恋,必然铸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浓浓乡情。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关注、更应该创作出中华大地上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的乡愁——乡恋——乡情故事,去讴歌我们的火热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