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文学可以给迷茫中的戏剧指引方向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论坛”聚焦新语境下的戏剧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徐健 参加讨论


    
    《样式雷》剧照
    
    《共同基础》剧照
    时下,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本届国际戏剧季围绕“时代经典·世界交汇”这一主题,邀请了来自德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53场精彩演出。同时,推出了三大演出板块:“中国原创”板块,着重展现时代精神,呈现本土原创的勃勃生机;“德语戏剧”板块,捕捉德国当代剧场艺术的风向标;“致敬大师”板块,重温历史经典,汇聚世界优秀戏剧院团。可以说,连续两年的国际戏剧节,不仅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多元的戏剧文化,而且在办节模式、引进方式、市场拓展、观演交流等不同方面,给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面对剧场新技术、新观念带来的创作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外国戏剧持续引进形成的观演潮流,本土戏剧人该如何应对?他们在焦虑什么?又找到了什么样的突围之道?在日前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国际戏剧季论坛上,数十位来自戏剧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围绕“面对当代语境,我国戏剧艺术与发展的考虑”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焦虑:理念落后、创新不足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戏剧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从宏观方面提出了目前戏剧发展的三个薄弱环节:一是北京的戏剧产业链不完善,大部分剧团仅是一个剧目的生产单位,在如何心怀观众方面亟待加强,产业链条中的营销、推广、发行等环节并未形成规模,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宣传大而无当,人才队伍匮乏;二是创作理念、模式也有待提升,对观众欣赏口味的引领和把握不足,创作模式封闭,缺乏创意;三是缺乏具有国际传播戏剧的作品,缺乏能够广泛覆盖各个阶层观众的作品,对于国外优秀剧目的引进比较活跃,但是真正落实到国内戏剧的本土化方面,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先认为,如今我们的戏剧创作更多还是停留在做“代言”的阶段,为历史代言、为文化代言、为宏大主题代言,看不到创作者的美学风格、主体意识,以及对人性、生命、社会的深刻反思。导演李六乙认为,话剧遭遇的困境与创作者自身的短板息息相关。“创作者首先要明确对自身的认识,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戏剧的提炼,有没有足够的美学修养去做戏剧的升华,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去做戏剧的表达。”
    引进:洋为中用、去粗取精
    近年来,外国戏剧的大规模引进成为了一种“潮流”,各地举办的戏剧艺术节都不约而同地以邀请国外作品为尚。一时间,舞台大师满天飞,评论、追捧更是扎堆一窝蜂。与会专家提出,对于外国戏剧作品,不能盲目地捧喝,而是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清醒。张先表示,引进大师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打开了视野,国内剧院可以从中吸取先进经验,但另一方面,如果是鱼龙混杂地引进,有可能会破坏当地的创作植被,而且目前看来,很多引进方引进剧目的目的并不明确,一些戏剧节也缺乏自己的定位,相当多的引进方是在拿外国剧目做国内的市场票房,把外国制造作为吸人眼球的噱头,对于观众的戏剧审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导。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罗锦鳞表示,大量国外戏剧的涌入让他有些担忧,“我看到了繁荣,但也看到了美学和理论的混乱。在引进国外剧目时,必须要有鉴别能力,不能一味跟风。”
    李六乙认为,引进外国剧目给予了观众选择的权利,也为创作者提供了自觉思考的机会,剧目的引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所警惕,保持清醒的认识与鉴别,最终的归宿还在于,我们怎么认识戏剧本体,如何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美学体系,又怎么将这种体系运用到实践当中。
    突围:敬畏观众、贴近当下
    戏剧与观众的关系也是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之一。不少专家认为,新语境下,中国话剧要有所作为,就不能忽略对戏剧和观众关系的考察。正如戏剧评论家童道明所言,观众是戏剧除导演、编剧和演员以外的第四个创作者,对于一部戏剧而言至关重要。中国戏剧要面向中国观众,当代戏剧要面对当代观众。罗锦鳞认为,戏剧是属于观众的,创作者要了解观众所思所想,考虑观众是否能够接受。仅把戏剧作为个人表现的艺术是非常片面的,观众也不会买账。
    今年大剧院戏剧季的“德语戏剧”板块备受好评,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亦男对此深有感触:“这三部戏展现出德国戏剧构作模式下的一种成果,其核心理念就是让戏剧如何面对今天的观众,把戏剧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对接起来。比如《共同基础》描述的波黑战争其实离普通观众很远,但却能够打动中国的观众,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形式都是贴近观众的;易卜生的经典《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虽然是讲述姐妹间的爱恨情仇,展现封闭的家庭生活,但完全从今日观众的需求出发进行了重构;《等待戈多》则借助两个演员滑稽的肢体表演,让贝克特的经典呈现不是永恒的荒诞,而是加入了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元素”。
    方向:融汇传统、弘扬美学
    面向未来的中国话剧,如何把脉方向,如何将中华文化艺术美学体现融汇到创作中?中国儿艺副院长、剧作家冯俐认为,一是要遵循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把握住戏剧艺术的本体;二是永不放弃戏剧中的文学性和文学品质,永不放弃人文精神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发扬光大;三是积极接受新的舞台艺术理念、表现手段,进而寻找与世界当代主流戏剧对话的方式,同时自觉地将中华美学精神、戏剧文学精神融入到戏剧的创作中。她提到,近年来,中国儿艺的《三个和尚》《成语魔方》探索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和健康的人格融入到作品中,在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了国内小观众的欢迎,走出国门也赢得了国外观众的良好口碑。导演李伯男认为,中国的传统美学有形似和神似两个概念,形似是表意,神似则是传情,而在戏剧创作中就是要形神兼备,重在传神。那些能够给人以深层次审美的优秀作品,都在将传统美学融入戏剧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探索。
    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表示,越是浮躁的状态下,我们越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在自己的专业上面打磨。“现在我们的迷茫就是没有方向,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能够给我们提供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