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奥威尔答卷的《地平线》杂志 尚未出齐的《乔治·奥威尔全集》 ○陈焱(译者) 一九四六年,英国《地平线文艺评论》杂志以“从事文学的代价”为题,邀请乔治·奥威尔与几位作家回答一份问卷,谈谈作家过上体面的生活要有多少收入,以及作家的理想兼职,国家或机构资助作家的利弊。虽然是答卷,但依然不掩奥威尔“有光芒,又有锋芒”的文笔。七十年后,陈焱先生借助新资料重译并笺释这份问答,有助于我们了解奥威尔当年以文谋生的情形和他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Q:《地平线》 A:奥威尔 Q:您觉得一位作家需要多少钱才能维生? A:根据当前的货币购买力,在缴纳所得税之后,我认为已婚人士每周至少要10英镑,未婚人士大概要6英镑。一个作家最佳的收入,仍按目前的币值,应该是每年约需1000英镑。有了这笔钱,他可以活得较为舒适,无须欠债,无须受雇撰写庸劣之作,不会有已确实跻身于特权阶级的感觉。要一个作家竭尽心力,却只有劳工阶层的收入,这是不公正的期望,我是不敢苟同的。他的首要必需品,就像工具之于木工,少不了一个舒舒服服、温暖宜人的房间,可确保他在此不受打扰。这个好像不算什么,可是要知道若想有这样的居家布置,一定要收入甚丰。作家是在家做事,如果听之任之,就会几乎连连受到干扰。要免受干扰,总得直接或间接地花钱。此外,作家还需要大量的书刊,需要地方和家具来存放文稿,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人通信,再怎么说他们也需要一位兼职秘书来帮忙。而且大多数作家或许能从下列事情中得到好处:旅游,居住在他们觉得惬意的环境中,有他们最喜欢的饮食,能够请朋友外出进餐或留宿。这些都需要钱。我倒是乐见人人有同样的收入,这样再好不过了,只要这笔收入是相当高的。但是,只要还有差异,我觉得作家应该处于中等收入阶层,换言之,按照当前的标准是每年约1000英镑。 译者按:《地平线文艺评论》(Horiz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rt)是1940至1949年在伦敦发行的刊物,颇有影响力,奥威尔的伊顿校友西里尔·康纳利负责编务,荟萃了不少文坛名宿新秀,包括奥登、T.S.艾略特等名家。奥威尔的名篇《政治与英语》即发表于该刊。 1946年9月,“二战”结束一年多,其时英国经济凋敝,谋生不易。奥威尔说已婚人士每周要10英镑,根据www.moneysorter.co.uk的“英国通胀计算器”,1946年的1英镑约等于2016年的29英镑(约合人民币248元),每周10英镑相当于2480元,即月薪10000元出头;奥威尔说的每年1000英镑,现在折合成人民币约是每年25万元。按照英国统计局今年第四季发布的数据,英国全职员工平均年薪为33482英镑(约合人民币28.6万元),考虑到通胀因素,他心目中的理想收入放在如今已不足以过上较好的生活了。他在1944年领养了理查德,妻子又患病,原来的房子因炸毁要搬家,而且为专注构思《一九八四》,截至1946年4月中他已离开新闻界近半年,加上旧病复发要觅地疗养,生活并不轻松。 Q:您认为严肃作家凭写作能够挣到这笔钱吗?如果行,怎样做? A:不能。我听说,仅靠写书就足以谋生,在英国至多也就数百个人做得到,大多数还可能是写侦探小说的。在某种意义上,艾瑟儿·M.戴尔之流的作家,比严肃作家更容易避免靠卖淫谋生。 译者按:艾瑟儿(1881—1939)是当时英国著名言情小说作家。她写了30多本小说,非常畅销,有些还拍成电影,因此收入甚丰,岁入2万到3万英镑。奥威尔认为其作品庸劣,将她视为严肃作家的反面典型,屡加讽刺,在小说《让叶兰飘扬》和散文《书店回忆》《鲸腹之家》及《为小说辩护》里均有提及。P.G.伍德豪斯与詹姆斯·乔伊斯在其作品中都滑稽仿照她的小说。据说她对这些讥讽处之泰然,自认是“讲故事的”,写小说是为了取悦读者,这跟毛姆倒是相似。 Q:如果不行,您认为最适合作家的兼职是什么? A:若能安排妥善,不至于占用他的全部时间,我认为作家的兼职应该与文学无关。我猜想,如果兼职也是适合其志趣的事情或许会好些。然而我可以设想,比方说某位银行职员或者保险公司职员回家后在晚上做一些不为消遣的事情。但是如果某人的精力已消耗在半带创意性的工作上,例如教书、广播或者为英国文化协会之类的机构撰写宣传材料,再这样做就要付出太多精力了。 译者按:保险代理人兼职严肃写作,应是指弗兰兹·卡夫卡;银行职员或指T.S.艾略特,他曾任职于劳埃德银行,工作之余写诗。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他的正业是保险公司高管。《吴宓日记》亦记陈寅恪有言:“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不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至于教书、广播和写宣传材料,奥威尔全都干过。他在某个私立学校教过一年书,后来到BBC更是人所周知了。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抱怨道:“我为BBC写的那篇垃圾似的特写终于完工了,可是现在又得为英国文化协会写关于英国烹饪的小册子。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像傻子似地让自己做这个。”据《奥威尔全集》编者彼得·戴维森考证,这本小册子名为《英国烹饪》,写得不错,但因故未刊行,给奥威尔的稿费是31英镑。他还为两卷本《英国小册子作者》写过序言等。 赵波写的《我看到的阿城》也提到,“阿城在美国没钱的时候,曾经喜欢打不动脑子干活的短工,这样回家后仍可以精力充沛地想自己的事。比如送送外卖。” Q:作家要分散精力去兼职,您认为会使作品受损还是愈加丰富? A:若是不会耗尽其时间与精力,我认为是有益的。毕竟一个人还是要跟芸芸众生保持一些联系的。否则,还写什么呢? Q:您认为国家或其他任何机构应该为作家多做点事情吗? A:国家能够发挥的唯一用处是拨出更多公款给公立图书馆购买书籍。如果我们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作家当然必须要由国家资助,亦应身居收入较丰厚的团体。但是只要还是当前的经济状况,即其中有很多国营企业,而私人资本主义又占了一大块,那么一个作家跟国家或任何其他组织机构来往越少,对他及其作品则越好。任何一种有组织的赞助,总会附加各种条件。另一方面,在旧式的私人赞助中,作家其实要依附某个有钱人,这显然也是不理想的。迄今最好而且最少苛求的赞助人就是广大公众。可惜英国的公众如今都不太花钱买书了,尽管他们读书愈来愈多,而且他们的平均阅读品味二十年来已大有提高。就当前而言,我认为,英国市民每年平均会花一英镑左右买书,而花在烟酒上则有二十五英镑之多。其实通过征税和税率,很容易就能使他甚至毫不知情就多花钱,例如在战时的那几年,他比平常多花了很多钱在无线电广播上,这要归因于财政部对BBC的补贴。若能促使政府拨出更多款项用于购书,而不是逐渐控制整个图书贸易并将其变为宣传机器,我想作家的处境就可有所改善,文学也会从中受益。 译者按: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访苏期间,他主要住在莫斯科郊外高尔基的豪华别墅,是苏联政府拨给高尔基使用的,配有警卫、医生、护士、秘书等服务人员,还常住着亲友和食客,不时有贵宾和官员造访并举行盛宴。(参看周尚文的《罗曼·罗兰和他的<莫斯科日记>》) 说到“旧式的私人赞助”(patronage),令人想到英国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博士为出版其字典而寻求赞助人的艰辛,还有他那封著名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奥威尔在1942年5月15日的日记中,也写了自己拜访英国下院议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的情形:“当时我在等待跟他的秘书搭上话,心里想起了一个短语‘在前厅里发抖。’十八世纪的传记中,总是读到某人在等待他们的赞助人时‘在前厅里发抖。’” 说英国市民买烟酒多于买书,是因为有工人对奥威尔说,他们对文学没有兴趣是因为买不起书,为此他特意写了《书籍对香烟》一文,比较了阅读与抽烟所需的成本。他指出,如果读书消闲,每小时的成本比看电影还低,因此读书是最实惠的消闲之一。 Q:您对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满意吗?对于想靠写作谋生的年青人,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A:就收支而言,我个人是满意的,因为在过去几年,不管怎样我还算是幸运的。开始时,我只能苦苦挣扎,如果当初我听取别人的意见,我是绝不会成为作家的。即使在最近,每次我认认真真写了一点东西,总是有人(有时是显要人物)在极力阻挠使之无法付印。对于知道自己有天分的年青作者,我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听什么建议。说到挣钱,我自然能给点实用的意见,但除非此人有些才华,即便是那些也是毫无用处的。如果只是想以文谋生,那么BBC,电影公司之类的都有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主要是想成为作家,那么在我们的社会,他就像家麻雀一样,是可以容忍但不获支持的动物,若能从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地位,就会好过些。 译者按:终其一生,奥威尔大多时候生活困顿。1945年,《动物农场》出版,才挣了略为可观的稿费。但真正的改善是1949年出版《一九八四》,可惜1950年1月他就去世了。据戴维森考证,根据奥威尔在1950年初的遗嘱,认证他的不动产价值逾9908英镑,约为如今的25万英镑,换到现在也就买得起一栋普通房子。 奥威尔熟读英国文人乔治·吉辛的作品,后者在其《四季零墨》中写过:“区区一生命运多舛,回首前尘,深感鼓励晚辈以文谋生,简直罪过。”(董桥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