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海棠依旧》海报 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国元勋朱德》 《彭德怀元帅》后,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电视剧力作—— 《海棠依旧》近日亮相荧屏。作为纪念建党95周年的献礼作品,该剧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27年间工作和生活的感人故事与经典瞬间,不仅在电视剧选题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也在历史沧桑的纵深处彰显出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大义与崇高人格,壮怀激烈,意蕴高远。纵观全剧,尤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圈点。 一是伟人形象的形神兼备。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伟人形象的塑造无疑是重中之重,其成败得失关系到整个作品能否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海棠依旧》剧中人物涉及众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由于时间较近,更凸显出角色塑造上“尺度”带来的“难度” 。但主创凭借高超的艺术功力和厚实的创作积累,使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邓颖超等一系列为百姓熟知的人物群像形神兼备地悉数登场,且基本实现了“人各有貌,角各有戏” ,当然其间最为传神者非周恩来形象莫属。从角色的一言一神、一举一动、一喜一怒,便可观知演员孙维民的真诚走心、饱蘸深情,其成功地让周总理形象沉稳中透着坚毅、大气中透着儒雅、温和中透着果决、内敛中透着威严、幽默中透着智慧,性格张力推动着戏剧效果。可以说,在吸取演员王铁成、苏林、刘劲等表演经验的基础上,此次孙维民在这部以周恩来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中,又取得了可贵的艺术突破。他的精心塑造让一代伟人更加“顶天立地” ——既是一位左右大局、心系民生、力挽狂澜的风云人物,又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朴实的丈夫、慈祥的父亲、真诚的战友。剧中,他与毛泽东在促膝交谈时表现出的深厚革命情谊、与家人相处时无意间的真情流露、与甘冒牺牲之险的飞行员告别时的泪花闪烁、与受灾群众一同振臂高呼时的坚定目光,让人物有了心、有了神、有了魂,真实而不虚空,亲切而不疏离。 二是艺术构思的史诗交融。电视剧创作要辩证处理历史性与艺术性、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此道理看似尽人皆晓,其实知易行难。难就难在对对立统一双方的“度”的把握,处理不好则或是流于罗列说教,或是陷于历史虚无。该剧艺术架构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较好地实现了“史中有诗,诗中有史,以人带史,以史彰人” ,在现实主义精神中迸发出浪漫主义情怀。与某些同类作品相区别的是,本剧并非走马灯式地于史料中“记流水账” ,而是有张有弛、繁简得当,一方面对重点事件的前后铺垫与纵深描摹深入到位,另一方面倾力揭秘宏观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微观细节,从而令貌似耳熟能详的史实通过全新艺术演绎后仍然有看点、有温度、有回味。与此同时,作品以“海棠”为名也是匠心独运的一语双关之笔,其不但与主人公有着密切而持久的生活关联,而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巧妙实现了对主人公的人格隐喻,正所谓“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牺牲精神和奉献品格温婉地寄寓其中,诗情隽永、意境悠长。 三是精神血脉的今昔通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艺术作品中的历史书写,终极意义仍在烛照现实和未来。本剧虽然铺展的是1949年至1976年间的社会横断面,讲述的是特定历史年代中的人和事,却有着穿越时空、镜鉴当下的艺术功效。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 ,就是要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而剧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坚守“初心”的光辉典范。当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时,当他严肃地批评下属“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当他甘冒人身危险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时,卓越而伟大的共产党人形象便跃然荧屏了。这与其说是为曾经的一代伟人传神写貌,不如说为今天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树立了真实而生动的行为楷模。艺术作品的最大魅力,就是让受众在审美愉悦中完成精神滋养。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海棠依旧》贵在通过伟人与平民的互通、故事与环境的互动、历史与现实的互映,让先进人物的高尚境界在传播中春风化雨般入眼入心。 四是视听表达的虚实有致。 《海棠依旧》剧作在视听呈现上也显露出个性化的创造构思,即凭借“写实”与“写意”的搭配互补达到点面结合、主次明晰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开场段落,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宏大战争场景与关键性历史人物的脸部特写相叠加的画面处理方式,便运用了电影式声画语言,诠释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规律;再如道具方面,从模型飞机、作战地图,到办公桌上的稿纸、手表、电话机、放大镜等都力求逼真还原,甚至对于铅笔笔尖的形状都进行了严谨考证。虚实相生的创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让《海棠依旧》兼具真实性、层次性和观赏性,一改同类题材作品“重主题、轻表达”的创作偏颇,为精神正能量的有效输出开辟了通达路径。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