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莫把“颜值”当王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赵凤兰 参加讨论


    从《何以笙箫默》《怦然星动》《所以……和黑粉结婚了》《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到《克拉恋人》《花千骨》《青丘狐传说》《武神赵子龙》《亲爱的翻译官》,在这个热衷于“看脸”的时代,“颜值当道”的影视剧俨然成为近年来引爆票房收视的市场“爆款”。这些作品邀请高颜值的小鲜肉、花旦出演,以“360度无死角”的特写镜头和充满梦幻气息的唯美画面为看点,试图在观众中掀起“舔屏”狂潮。为了追求整体上的视觉震撼,有些作品甚至走起了“群美”路线,不仅追求单个主演颜值爆表,还追求颜值总和爆表,主角、配角甚至丫鬟、跟班等群众演员个顶个高颜值,力求美到不可方物,美到让观众完全失去抵抗力和判断力。
    被颜值市场招安的不仅仅只有青春、玄幻、古装题材,一些素以高智商取胜的谍战题材和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旗帜的抗战题材,甚至以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农村题材也在颜值思维面前“缴械投降”,争相起用有颜值的“男神”“女神”挑大梁。仔细分析,影视作品之所以纷纷向“颜”看齐,是因为高颜值既养眼又“圈粉”,还能带动话题讨论,抓住年轻观众这个广大群体的眼球。有些创作者甚至认为,画面美观在创作中是第一位的,比剧情精彩更重要。于是,具有高颜值、高关注、高话题的“三高”作品不断涌现。
    追求颜值本没有错。正所谓尚美之道,千古之风。为了提升观影体验,满足年轻观众的心理期待,起用天资貌美的演员,追求服装、化妆、道具、场景的精致美观,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切唯高颜值马首是瞻,放松甚至影响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一些承载历史深度厚度的历史题材和反映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的抗战题材过于看重演员的人气和颜值,让缺乏生活阅历、形象不相符的明星出演历史人物,把经历残酷斗争的士兵装扮得干净优雅,在枪林弹雨中摆姿势、凹造型,经历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穿着绫罗绸缎,受到战火摧残的地方山清水秀,如桃花源般隐秘安静,这就完全脱离了历史语境,消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深刻性。即使是在一些都市题材创作中,过于注重颜值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作品主人公明明家境穷苦,却拥有各式时髦服装、名牌配饰,每次出场都如时装走秀。更有甚者,有的明星徒有其表而演技不佳,要么表情浮夸、动作尴尬,要么用一张“面瘫脸”应对所有情境。
    颜值至上现象暴露出创作者对艺术肤浅偏狭的认知。它表面看是“外貌协会”发起的一场由人类天性激发的嗜美运动,其深层次折射的却是由颜值经济学催生的一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宴,体现出当下社会一种虚妄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娱乐当道的反智倾向。高颜值影视作品的主要受众群是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的“网生代”青少年观众。这一群体的三观尚在架构中,且对未来存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高颜值影视剧正好乘虚而入,为他们营造一个虚幻唯美的精神世界。过分迷恋外在的做法一旦在青年受众中形成气候,将透支他们对生命的深层体验,消解他们欣赏更为精深复杂文化的能力。长此以往,将催生一个浅薄、无知、愚钝的民族,滋生一群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雀。
    影视创作应正确处理感官审美与心灵审美之间的关系,不能任由颜值左右艺术审美和价值判断。艺术固然要以传递美感为己任,但不应止步于单纯的视觉效果营造,它还承载着人类情感叙事、精神表达、心灵构建,内化成一个民族刚固坚硬的人文品格、精神魂魄和推动社会前进动力的文化功能。当前,影视市场涌现了一些具有精神内蕴和人文品格的优秀作品,它们在遵循美的规律同时,秉持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风骨和更高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而有些在颜值上没有那么考究的影视作品也能因真挚情感和深刻内涵获得观众青睐。这说明,颜值不应成为艺术创作考量的第一要素。真正优秀的作品绝非肤浅的感官审美,而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灵性表达,是建立在超乎官能欲望和利害关系之上的赏心之乐。其本质不在悦目,而在悦心。在这个资本伺机利用人性弱点牟利的时代,我们应保持对影视艺术精神内涵的本质追求和理性认知,不让外表的浮华遮蔽这一灵性生命的真实美丽。(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