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寂寞的老人,用木头给自己做了一个木偶儿子,给他起名叫做匹诺曹……这是我们大家从小便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而一个当代视觉艺术家,为了唤起年迈父亲逐渐失去的记忆,第一次学习手工制作木偶,推出了人生第一部戏剧,则有了这部献给成年人的童话——中国首部奇幻装置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 该剧去年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首次亮相,便令人惊艳和感动;去年受邀参加第四届乌镇戏剧节演出,也是大受赞誉,让很多观众在现场流下热泪。4月21日至5月1日,这部舞台作品又将作为第17届“相约北京”艺术节的参演剧目登台天桥艺术中心。其实,这只是艺术家马良想要送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一份特别礼物。 马良的父亲马科是上海京剧院的知名导演,执导过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他曾希望儿子子承父业,钟情于舞台艺术,但马良却没有遵循父亲的愿望。2014年,马良发现父亲患上了老年失忆症,在一个游泳池边,父亲反复问他:“你会游泳吗?”马良便一次一次游给父亲看。父亲记忆的退化令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也触发了他对父子情感的审视。 作为一个“天生喜欢做繁琐费力事情,不喜欢捷径,也不喜欢安定”的当代视觉艺术家,马良不满足于传统的话剧表演,而希望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形象,在他看来,“这无情世界,因为有热情的蠢货,才有些浪漫”。于是,此前从未涉足舞台的他,变身成“蒸汽朋克科学怪人”,邀请了匈牙利、德国艺术家共同参与,耗时两年,制作出了十数件每个由1000多个零件组成的真人等比大型木偶。这些重达17斤、几乎与真人等大的木偶,每一个都有着1000多个零件,制作周期历时一年多时间。 剧中四个人物、三个动物角色,几乎都是由牛皮、黏土、玻璃钢、纸张、橡胶等组成,马良透露,很多材料都来自于淘宝店。经过精心研发和制作,这些木偶甚至连每根手指关节都是卯榫接合,真人般灵活。剧中5岁男童小“马古几”,全身上下就有1028个零件,大到腰肢腿脚,小到指尖眼皮,全都能动。操控木偶的演员经过长时间训练体验,已经与偶人融为一体,使人偶可以逼真完成握手、拥抱甚至撒娇等动作,让人不仅能体会木偶的喜怒哀乐,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整个团队前前后后有20多个人,在创作中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马良说:“这部戏做到最后,不只是我与父亲了,里面有所有人关于父亲的记忆”。故事并不复杂,但演出形式却很独特。马良以敏锐的艺术感觉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木偶与装置和影像手段结合,让演员与木偶“平行表演”,再配以现场音乐演奏等表现形式,风格奇幻、充满诗意。 马良曾亲眼看到,一位观众在演出结束后,抱着“马古几”足足有十几分钟,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们的演员在后面一动也不敢动”。他们在一家养老院演出时,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老年人都喜欢上来摸摸“马古几”的头,一位老奶奶还拉着小木偶的手对它说:“你是个真正的小男孩对吗?” 在马良的散文集《人间卧底》中,有一篇名为《亲爱的爸爸》,读来似乎与《爸爸的时光机》有着细密巧妙而感人至深的互文。文中透露,马良的爸爸马科其实也是个机械控,因上海潮湿,马良家里阴干的衣服总有一股潮味儿,于是父亲马科便买了些废铜烂铁,在阳台上造出了一个由自行车脚踏齿轮盘驱动的、可伸出窗外的空中晾衣机,把一家人的衣服晾在三十多米长的晾衣架上,“搞得整个公共街区的头顶上飘满了我妈的胸罩短裤”。马良写道:“今天我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创作者,其实也不只是自己的努力折腾,还一定是源于父亲的一些基因,特别是他异想天开的创造力。”而正是因为骨子里有着这份对想象力和机械发明的热情以及对舞台热爱的基因,才有了这样一部具有传承和回馈意义的《爸爸的时光机》。 纵使生命如此神奇,却终无可挽留。我们应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怎样才能告别恐惧,开启一场漫长不匆忙、亲近不远离的告别?当琼瑶的遗书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新一轮对于死亡观的讨论,作为年轻人,面对父辈甚至更老一辈亲人的凋零与老去,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挽留或是追忆?如果真有这样一台时光机,时光真的能以某种方式倒流,能让我们在父母记忆流逝之前,就抓紧他们的手,那该多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