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芬天趣 《滋芜绘画作品选集》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甫一到手就令人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因为这部作品集凝聚了艺术家滋芜前半生的创作精华,集中呈现了作者上下求索的艺术足迹,也因为画家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仍然在艺术之路上执著前行,不懈努力,使这部绘画作品显得洋洋洒洒,珍珠迭现。 滋芜原名朱志武,上世纪60年代生于皖南的一个士绅家庭,祖母是一个对新旧学均有相当造诣的知识女性。滋芜垂髻之年即在祖母的熏陶教诲下诵读唐诗宋词,并开始绘画涂鸦。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画家,同林风眠、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大师都保持着很好的联系。从皖南山水及其充满活力的灵魂里,滋芜感受到了生命的思绪。《伙伴》《山鬼》《赶着羊来拜年》《大地情》《牧趣》等诸多作品,透示出他师法自然、用大山儿子质朴的心怀拥抱和感受大地温度的态度。这是滋芜艺术创作的底色,也是他艺术品性的一个本质标记。 滋芜一再表示,他的绘画最大得益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印象派,另一个是老师林风眠。诞生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印象主义,主张走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视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滋芜习画,最初是从素描和油画开始的。为了做到“心中有丘壑”,他曾经一块面包、一个画夹,走遍国家名山胜地,行程数万里,积累了几大箱素描手稿。后来他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系统学习,潜心于油画创作与印象主义理论。如呈现在这部集子当中的《符》《芳芳旧事》《曲谱》和《大呆鸟》等作品,便是运用光的转换来表现迅速变化着的运动,以油画的笔触雕琢美的感触,加以传统国画流畅的线条,使得人物造形既传统又现代,中西融合,展示出画家兼收并蓄的艺术风范。 滋芜是一个诗画兼修的艺术家,他精通中西画创作及美术史论研究,有近50年的绘画经历。他感情丰富、才思敏捷,对于新旧体诗均有很高的造诣。他青年时期曾痴迷诗歌,往往诗意袭来、真情澎湃,万千意象如天马行空般倾注笔端。他认为诗画本同源,有想象才能有意境,优秀的画家肯定是杰出的诗人。心源一脉,艺术的生命在于想象。诗人的这种艺术素质渗透进绘画中,于是就有了《楚辞意》《远山的呼唤》《山鬼》《记忆中的史诗》等充满想象力的奇作。这些大气磅礴的画作,“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画家喜欢用浓墨重彩,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连接起来,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当下生活,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思考当下生活的意义。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引用暖色调抒情的诗人,在缤纷五彩中承接历史的追问。滋芜画作潇洒自然、清新脱俗,既是生命力的展示,也是真、善、美的凝聚。读者仍然不难窥见印象主义在滋芜绘画中留下的烙印:敢于把大红的暖色调运用于以水墨见长的传统水墨画中,并且使其调和起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者,惟有滋芜的绘画而已。 由于家庭的关系,滋芜很早就结识了林风眠,并得以亲耳聆听他的教诲。滋芜兼画油画和传统中国画——以油画作为主题性的人物画,以水墨等传统形式画山水,多多少少也有林风眠的影子。但人到中年以后,他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传统水墨上,《清芬天趣》《清香》《“和美”系列2》等大型作品,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突出了人对大自然视觉的新鲜感,在方形的构图中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 滋芜是一个十分喜欢学习的人,他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有多方面的爱好和造诣,对于文史哲都有所涉猎,尤其美学方面功底颇深。他知识广泛,多喜欢以诗入画,表现出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沐春》《大自在》《江山图》等作品,融诗文于笔墨,诗画交融,相得益彰,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和美学倾向。 几十年来,滋芜先后在多所著名艺术院校研究学习。他上下求索,在艺术上兼收并蓄,转益多师,日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将丰富的理论修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凝结成《滋芜绘画作品选集》,这部作品的出版,给美术界研究滋芜艺术提供了理想平台,也无疑会进一步推动理论界对于滋芜绘画艺术的深层次研究和评价。近日,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大型画展“大地情——滋芜画展”在上海成功举办,引起广泛好评。我们相信,随着滋芜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上的不断努力,他的艺术肯定会逐渐进入更加完美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