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剧团“借船出海”显成效——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创作观察
东腔、黄梅戏、汉调、京剧……多个戏曲声腔融合在一个剧种剧目中,丰富传神、摇曳多态地再现了一位京剧创始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是日前湖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中由王刚、吴利亚主演,湖北罗田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带来的独特舞台风貌。在打造这部戏的过程中,罗田县“借船出海”“借力扬帆” ,挖掘地方戏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备受瞩目。 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讲述了200多年前京剧老生“三鼎甲”之首余三胜的传奇故事。全剧以余三胜之孙、少年余叔岩听奶奶讲故事串起,讲述了湖北省罗田县东腔艺人余三胜告别家乡,远赴汉口,北上天津,最终立足京城,成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班主,推动“徽汉合流” ,极大地发展了京剧“反二黄”唱腔,与程长庚、张二奎并列为京剧老生“三鼎甲” ,推动京剧形成的故事。 “这是县剧团成立64年来第一次在首都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创作的戏剧作品。 ”湖北省罗田县委宣传部部长童伟民说,“作为一个山区县级小剧团,人才奇缺,我们借船出海、借力扬帆,外请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甚至连男一号王刚也是从省黄梅戏剧院外请的。 ”这其中的甘苦,或许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吴利亚最清楚——为了说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加盟,每个人她都来回跑了五六遍以上,以致这部戏的艺术总顾问、剧作家沈虹光后来撰文,戏称她请舞美田少鹏时是“厚着脸皮坐在那儿看田老师画画” 。 好事多磨,好戏尤其多磨。黄梅戏《余三胜轶事》不光涉及到若干史实的廓清梳理,而且在余三胜的不同艺术阶段里,不同的声腔融汇发展,也是“戏曲史”的活案例。为了把当地的戏曲文化遗存挖掘出来,罗田县于2015年底创办了一个《京剧与三余》刊物,至今已出到了第二辑。作为舞台呈现,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可以说是在广泛的田野调查、深入的史料研究基础上打磨出来的。在随后举办的研讨会上,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认为在黄梅戏主声腔中较好地融合了多种声腔元素,既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也让人深切体会到了民间遗存对一个剧种形成的滋养。 县级剧团,因为更加接近基层,往往走村串镇演出,在传统戏曲的版图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这类剧团的处境并不乐观,人才缺口大、演出质量下滑等问题普遍存在。好在这些情况渐渐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扭转。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表示,希望罗田县通过打造黄梅戏《余三胜轶事》 ,给剧团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也开始着力于以戏带人,通过打造剧目来盘活资源、激活剧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江苏南通正在打造越剧《仁医寸心》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