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电视连续剧《小别离》热播引出社会话题这些小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牵起了教育的乡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郭梅 参加讨论


    
    
    图为 《小别离》 剧照 (资料图片)
    在被玄幻剧“霸屏”的暑期档,电视剧 《小别离》 意外出现,在两家卫视和一家视频网站播出没多久,就成为话题之作,在豆瓣网上获得的评分达到8.3。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产剧获得的最高分。
    《小别离》 引发热议,固然因为几位主演的精彩的演技,但更重要的是它对现实的关注。它以小留学生为切入点,探讨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教育话题,触动了当下的热点和痛点。小别离,小切口,辐射的却是整个社会对孩子成长教育的种种反省。也正因为如此,在网络IP 当道、现实主义缺席的当下,它的出现以及围绕它产生的热议,有着特别的含义。
    毫无疑问,电视剧 《小别离》是“现象级”的,因为它将镜头对准了当下社会正愈演愈烈的低龄留学潮。为此做注脚的是,就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一个旅行团去欧洲走马观花,团友中就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旅行的目的之一便是考察当地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甚至,有的就是带已决定留学的孩子去体验生活的。而我们回国的那天,恰巧 《小别离》开播,而且马上就在豆瓣上拿到了8.3的高分———其实,也许这并非纯属巧合,而是一个社会热点的正常折射吧,我想。
    相对于“亲子剧”这个标签,我更愿意把 《小别离》 称作都市家庭伦理剧或情感剧。它改编自鲁引弓的同名长篇小说,准确地说,是改编自 《小别离1》。从目前已经播放的部分来看,我以为改编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相对于原著10余万字的篇幅,连续剧动辄三五十集的容量至少需要膨胀五六倍,所以,编剧必须根据电视剧的特点,将故事大大地扩容———这和改编成舞台剧或电影显然大不相同。原著围绕方园一个家庭展开故事,然后旁及表姐林红等其他家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除了最核心的升学压力以外,还包括食品安全、教材内容、环境问题、职场规则、成功坐标、分居家庭的夫妻关系等等,一开篇就让主人公面临留学与否的选择,直奔主题。而电视剧的叙事则相对从容,舍弃了原著中林红、许光明、许贝贝家庭这条副线,为自己“量身定制”了3个显然非常典型的初中生家庭作为故事的核心:除了方家之外,还有金志明、吴佳妮、金琴琴家,是一个“虎妈猫爸”式的家庭,女儿是学霸,但经济不宽裕;张亮忠、蒂娜、张小宇家,不差钱,但儿子是“学渣”,与年轻继母对着干,父子关系也不和谐,父亲在公司叱咤风云,在家里却有点像风箱里的老鼠,疲于应付,忙着两头和稀泥。3个孩子是同学兼“闺蜜”,家长们也互相熟悉,故事就此有条不紊地缓缓展开,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命题下,围绕是否要送孩子出国读高中这个主题,基本每集都有一个矛盾点和高潮,也有起承转合的节奏,对于长篇电视连续剧来说,确实结构合理。
    另一个明显的改动是,编剧化原著的悲情为轻喜剧,让故事更丰富细腻、更柴米油盐、更家长里短、更日常更琐细更具象,也更适合电视剧的市场。原著中,为了给孩子挣每年18万元的留学学费,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这一设定到了电视剧里,变成吴佳妮动起了卖房换房的脑筋。吴佳妮是社区医院的普通医生,丈夫金志明是出租车司机,经济条件很一般,好在住的是夫家的回迁房,虽然只有两居室,但地段好楼层好,南北通透,又是学区房,市值四五百万。要强的她一厢情愿地打着把家搬到郊区,然后拿房子的差价送女儿留学的小算盘,还趁丈夫酒后诱惑他答应卖房。不料等看房的人来了,丈夫却说压根不记得酒后之语,坚决不同意卖,闹了场大尴尬。而轻喜剧的风格还体现在人物对白中。比如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反驳医生丈夫的批评:“我适应得还不够吗?我18岁跟你认识……跟你谈恋爱,开始给你打饭,给你洗衣服,送你进实验室,接你出实验室,你摸完尸体摸我,(我) 从来没嫌弃过。一毕业22岁,我就立马跟你结婚,我一天两人世界都没有过过。你还要我怎么适应?对不起,我适应不了,真的,换人吧,不行就!”完全是活泼利落的口语,和小说语言大异其趣。不妨顺便一提的是,因为主演黄磊和海清是众所周知的师生关系,便派生了几句戏谑调侃的插白,比如,文洁挖苦丈夫:“你当你是电影学院教授啊。”还有,丈夫问:“谁教的?”文洁答:“你教的。”无不令观众莞尔,增强了该剧的娱乐性。
    在剧情结构上,《小别离》 设置巧妙别致,在“立主脑”之后,“密针线”的工夫也下得够深够足。比如朵朵偷偷抱回家的狗狗弗兰克在方家引起了一场收养风波,后来它走丢了,更是大事一桩,直接引起母女矛盾的升级激化。值得强调的是,弗兰克的原主人许慧是朵朵的要好同学,她出国留学了,故将爱犬托付给闺蜜。连这样的小细节都没忘记暗扣低龄留学的话题主干,300余年前大众通俗娱乐剧坛上那位玩转实践、理论两界的实力派超级大腕李祖师爷笠翁先生要是见了这样的答卷,怕是愿意打高分的。
    毋庸讳言,从文本扩容为电视剧,内容的相对稀释也是在所难免。比如3个家庭的社会层次、孩子学习成绩的设置,表面看有利于故事的编写和主题的凸显,但其实并不完全代表当下整体的教育现状,反而有单一化、刻意化之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主题深层次的展现。其次,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过于巧合,这在表面看来是为了帮助电视剧剧情快速推进,然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略微经不住推敲。
    但观众仍然给它打出了近期国产剧少见的高分,可见是瑕不掩瑜。在当下充斥了玄幻剧的荧屏上,《小别离》 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它如同一架显微镜,伸入三个家庭,表面上看是在说要不要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实际上却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因此,作为当今通俗戏剧的主流品种,电视剧 《小别离》 不仅在李渔认为必备的情节性上超了标,而且并不像李渔本人的作品那样有情节而无品位,换句话说,并不像李渔的戏那样失之于高格调的缺失。故事的明快节奏和人性的脆弱、羸弱形成有机律动,是“小”与“大”的结合、“内”与“外”的结合,也是“纵”与“横”的结合。如果说,原著作者以智慧的眼光和圆融的思维较完美地实现了自身20余年媒体经历的文学化,以小说的形式实现了与公众的对接,那么,同名电视剧则以看似平常实奇崛的专业技巧成功实现了小说的电视剧化,坦然面对更多的公众,更接地气———自首播以来,短短数日,该剧已经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生———他们本来是来看TFBOYS的,没想到却看到了说出他们心声的方朵朵和张小宇,立刻锁定了《小别离》。
    这也就是说,除了剧中家长们的职业、脾性各异,言行比较符合设定人物的身份、性情和故事场景,形象比较真实可感以外,《小别离》 在初中生形象的塑造上也较立体丰满。偷偷写小说、偷偷去听偶像的演唱会、偷偷把同学的宠物抱回家、偷偷隐瞒测验的成绩……这些当下孩子们经常干的事情,在剧中不仅得到了细致的表现,还得到了某些家长一定程度的宽容和谅解,甚至纵容。这,对于小观众来说,不仅真实性很强,令他们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而且他们还仿佛看到自己的妈妈像海清一样不断唠叨孩子卷面上不太好看的分数,更希望自己的爸爸像黄磊一样,偶尔偷偷地找借口把孩子从课堂里“救”出来,去游乐场! ———这,也许是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他们放松减压的上佳良方,会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记忆———笔者幼时,学习压力远不如现在的孩子大,母亲有一次专门到学校替我请假,带我去看了一场好不容易搞到票的电影,至今记忆犹新。虽然,现在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电影票居然是稀缺资源,但当年小小的我观影的快乐,一如剧中玩游乐场的朵朵。编剧借剧中人所揭示出来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理念,不仅直击人心,亦发人深省。
    《小别离》 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 《目送》。如果说学习目送孩子长大成人的背影,是为人父母者的必修课,那么别离则是人生的必修课,不仅可以是本剧的主题,即父母与孩子的别离,也可能以其他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除了生离还有死别,又比如朵朵和弗兰克的别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家庭是社会的折射。显然,题目里的“小”和社会形成对立统一体,反映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触及当代人内心深处的纠结、挣扎和不甘。该剧承袭了原著主题的敏感性和当下性,以小见大,力图一窥低龄留学潮之一斑而见当下社会之全豹,从寻常小人物、市井人家入手,折射时代的大变局以及众生百态,暴露人性的软弱,也不回避社会现实。
    只是希望所有的孩子和家庭,能在小别离之后,拥抱一个大世界。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副教授)
    豆瓣评论选摘
    《小别离》 抓住亲子关系,挖掘更深的代际沟通问题。这几年,关于亲子话题的电视剧明显有了热度,前有 《虎妈猫爸》,后有 《小别离》。这个题材其实还有更多可以讨论创作的空间,期待对这个题材进一步挖掘的作品的出现。
    ———黄铭杰123
    特别感谢 《小别离》,让我第一次很清晰地看到了自我的成长。我初高中很逆反,脾气又爆,和爸妈吵得不可开交,总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不平等对待我。也没有什么转折点,很离奇地和父母关系就好得不行了。真的,时间慢慢就达成了一切的和解。感觉这部剧的价值已经慢慢超出了预期,真的只有这种现实意义的剧集才能隽永。
    ———禅达
    特别喜欢剧中几个背景迥异的家庭始终围绕“出国潮”这样的一种剧情设定。虽然剧还未播放完,但却似乎已然看到了受到“出国”这一选择冲击背后每一个家庭的样貌。
    ———看得见风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