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最温暖的微笑 最苦痛的乱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青年报 黄文智 参加讨论


    
    东魏背屏式造像
    
    北齐佛立像
    
    北齐思维菩萨像
    
    东魏菩萨立像
    国庆节之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院馆展出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曾经一度刷屏朋友圈。9月28日起,这些造像中的部分精品又移师故宫,成为“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些来自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的石刻造像,人们不仅惊叹那些雕刻的精美,更醉心于他们脱尘出俗的微笑,关于沉静与美好的体验,刹那间得以释放和升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三百余年的割据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佛教的传播,既给当时文人士大夫们带来了精神寄托,也极大地安慰了一般信众,营造了来世种种美好的憧憬。在因果循环和生死轮回学说的导引下,佛教不仅能救赎个人和家庭的悲剧,还能恩泽父母来世和七世祖先,甚至对国家的祈愿也能实现。《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北魏晚期的人们布施和捐助佛教时,“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这种空前的信仰热忱,将佛教造像推至一个无比令人神往的佛国世界。此中,作为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的佛、菩萨,就是寓意佛教理想和信徒福报的外在显现。
    北魏太和十年,即公元486年,孝文帝开始服饰改革,学习南朝的礼仪制度,云冈石窟佛像也由此穿上那种带有士大夫气质的袈裟(一般称为褒衣博带式袈裟),然后这种着衣形式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发展成熟,继而在中原北方广为流行。位于中原北方东部地区的河北曲阳和山东青州石刻佛造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和繁荣起来的。两地均为当时北方最重要的佛像制作中心,其中尤以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造像最令笔者驻足。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东魏背屏式造像(图1),由一佛二菩萨组成,主尊佛立像跣足立于莲台上,两侧各有一条尾巴朝上的龙,两龙嘴均衔着莲枝,莲枝前端又生出水流,水中化生出莲台,其上站立着胁侍菩萨。在桃尖形背屏的上端,左右各表现有三身飞天,上面两飞天共同手托佛塔,其他飞天则手持乐器。在飞天下方、菩萨头顶部位各有一尊从天而降的莲花化生童子,均作礼拜状。主尊佛立像背后的背屏上还彩绘有背光(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如此多佛教元素雕刻在一起丝毫不显得凌乱,完全得益于均衡的对称构图和主次分明的空间组合。背屏中的佛塔,是佛法的体现,伎乐飞天,是为供养和礼赞佛陀而来。龙是水神,水中化生出来的莲花则是佛国洁净世界的象征。这些不可思议并满含宗教情怀的造型,共同传达出信众心目中佛国世界的美好图景。不过,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主尊佛立像和胁侍菩萨的表现,尤其是他们那微睁的双目和上翘的嘴角,不仅凝聚了古代匠师们高超的雕刻技巧,还传达了佛陀在宣讲佛法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相对前一尊造像而言,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佛立像(图2)则要简洁得多。这是一尊单体的圆雕佛像,没有背屏和胁侍菩萨。东魏佛造像是在北魏晚期实例基础上的继续发展,那种背屏式造像,其实是对此前石窟造像的模仿。在东魏时期,背屏式造像中的佛像躯体逐渐变得厚实起来。大约在进入北齐后,佛像脱离背屏而变成圆雕佛像。这尊北齐佛立像跣足立于莲台山,低肉髻,有细密的螺发,面相丰圆,双目微睁,嘴角上翘,左手残缺,右手手指也被破坏,似乎在施与愿印。佛像着通肩式袈裟,袈裟表面画有红白相间的粗大田相格。值得注意的是,这尊佛像袈裟表面并没有雕刻衣纹,只在两臂下垂衣襟及袈裟下缘表现有简洁的褶皱,整体特征与印度笈多朝萨尔纳特不表现衣纹的“裸体佛像”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青州实例人体造型明显单薄、含蓄,这是中国古代匠工受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所致。另外,头光中心绽放的莲花浮雕厚实且圆润,与外缘的化佛组合在一起,传达出鲜明的佛教信仰内涵。
    要说佛、菩萨的笑容,我认为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东魏菩萨立像(图3-1、3-2)最富于感染力。这尊菩萨立像跣足立于莲台上,双手残,头戴低矮的宝冠,上身不穿衣服,下身着裙,有华丽的胸饰。自覆盖双肩下垂的帔帛在两腿间交叉,然后分别披搭在对侧手臂后向外下垂。这种菩萨装束明显延续了龙门石窟相同题材实例的造型特征,只是在细节表现上更为清秀脱俗。菩萨头发并未刻画细节,只是用细线刻出如莲瓣般的几组发髻。眉弓、眉毛结合在一起形成向两侧舒展的线棱状。两眼细长,眼帘微睁并向上弯起,和上翘的嘴角组合在一起,形成会心的笑意。短而纤巧的鼻子,与圆润的两腮组合在一起,为这份笑意增添了一丝童稚和纯真(图3-2)。这种微笑,早已远离了现实的喧嚣与浮沉,佛国中的那种纯净与喜悦,在这尊菩萨像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在故宫午门展厅中,还有一件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思惟菩萨像值得关注(图4)。这尊菩萨像坐于藤椅之上,左脚下垂踏着莲花,右脚搭在左腿膝盖上,一副陷于沉思冥想的姿态。这种坐姿的菩萨被学界称为思惟菩萨。菩萨上身裸露,下身着裙,胸饰也极为简单。与前一件菩萨明显不同的是,这件思惟菩萨的面部较为丰腴、圆润,躯体也有粗细的起伏变化,显示出印度笈多朝佛造像影响的因素。在佛传故事中,有一个名为“树下观耕”的著名场景,讲的是释迦太子在树下休息,看到农人耕地翻出土里的虫子,旋即这些虫子被鸟儿吃掉,顿生怜悯之心。这个故事在佛教美术中被不断表现,主角多数作思惟姿势。另外,思惟菩萨也可能是弥勒菩萨,除了有明确题记外,还与交脚弥勒相组合出现。思惟菩萨在北朝晚期的北齐至隋代造像中较为常见,曲阳白石造像中还能看到很多作对称表现的双身思惟菩萨。这种题材造像的流行,应该是与大乘佛教中菩萨行的救渡思想有关。
    这次“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中的中国展品,汇集了全国八个省份博物馆的诸多精品,囊括了十六国至隋唐佛造像的重要实例,实在是佛教物质文化与视觉艺术交融的饕餮盛宴。然而,对于笔者而言,从青州北朝晚期佛造像中所获得的那种美妙观感,萦绕于脑中久久不能散去。或许,那份尘外的美好,在世俗的眼光中显得无比珍贵,而青州佛、菩萨脸上的微笑,则恰如其分诠释了对彼岸世界的执著与憧憬。
    图/黄文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