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早期文化中国——《早期中国》序言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从第一个王朝开始,一代接着一代,传承关系非常清楚。即使有分有合,分裂时不忘统一,统一时努力维护统一,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一个文化中国的基础。 韩建业很早就注意到在先秦乃至史前时期就存在一个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他经过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个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萌芽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公元前6000年,而正式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公元前4000年前后,直至商代晚期以前。在这部《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作者全面梳理了商代晚期以前的考古资料,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旧石器时代长达200万年的时期中,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许多化石标本上都能够看到门齿呈铲形的特点,其石器多属砾石—石片工业传统,跟西方旧石器判然有别而自成系统。但中国地理范围那么大,不同地区的文化自然会有不小的差别。旧石器时代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区和五六个小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五个文化系统。这说明中国的史前文化很早就呈现出多元的状态,这与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情况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于农业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周围地区,主体地位初步显现。一个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圈层结构初步显现。这就是早期中国文化圈的萌芽。为什么这么早就萌生早期中国文化圈?作者在本书中归纳出五大特点,都具有中国特色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史前状态大不相同,同时又与中国文化的后续发展密切相关,是很有说服力的。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大幅度扩张,对周围文化的影响也明显加强。尤其在其庙底沟期,文化发展十分强势,以致可以径直称为庙底沟时代。这时由于文化的扩展,自然形成三个层次的圈层结构:核心区在晋南、豫西和关中东部,主体区在黄河中游及稍南的部分,也就是整个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区,外层是仰韶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这三个层次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无论从地理还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都为往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中国文化圈到此时就正式形成了。 大约公元前2000年或稍后进入青铜时代,同时也就进入了王国时代。夏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早期几经波折,到少康中兴才稳固下来。据考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少康直至夏朝末年的都城,那里有面积十多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内有先后营建的十多座宫殿,所谓建中立极的格局颇显王气。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一个强势文化,其影响几乎达到大半个中国。这之后的二里岗文化有规模空前宏伟的郑州商城,城中有大片宫殿区和各种手工业作坊区,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其中的兽面纹大方鼎竟高达1米,堪称镇国之宝。二里岗文化更是拓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明显形成以郑洛地区为核心,以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为主体,外围又深受这两个文化影响的许多青铜文化,以及更外的地方文化,形成四级圈层结构,达到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鼎盛时期。 以上是本书关于文化上早期中国论述的基本框架。我的简要概括可能不大准确,但大致轮廓是清楚的。作者之所以写到商代晚期以前,我想是因为晚商不但有少量文献和铜器铭文,更有大量的甲骨文,已经属于信史的范围。而晚商以前是不是可以叫做早期中国,早期中国究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本书的论述是以考古学为基础,尽量收集了现有的全部考古资料,以陶器组合为标志,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谱系和文化特征的分析。 以考古学为基础,结合古史传说的研究和历史环境的分析,形成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其在众多讨论早期中国的著述中独树一帜。对早期中国有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本文是作者严文明为《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所作的序言,发表时有删节)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韩建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