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城殇》:哈尔滨,永夜的极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华读书报 张泉 参加讨论

    创世纪
    傅家店的清晨从此变得不再平静。
    中国人无法理解那些不断拥来的高鼻子的白人——那些白人动辄俯身测量,大声叫嚷,像在进行什么荒诞的宗教仪式;那些从船上卸下来的发出骇人轰鸣声的庞然大物,闪闪发光,像些披着铠甲的猛兽;而那些沿着荒漠放倒在地的“梯子”,似乎同样别有深意。
    傅家店的农民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停止了思考,用舌尖搅动一下口中清冽的“田家烧锅”,让这股火一样的烧酒沿着喉管缓缓淌下。他们不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开始怀念这股味道。田家烧锅坊马上就会被俄国人征用,充当中东铁路建设的指挥中心。不过,他们也会立刻找到新的替代品,用不了多久,各种名目的啤酒厂将会出现。啤酒的味道远没有“田家烧锅”浓烈,但是黏稠醇厚,甚至有些甜蜜的回甘。哈尔滨人尝到的第一口现代化的味道,就是这样馥郁而简单。
    在傅家店农民们的张望中,俄国人按部就班地进展着他们的建造计划。在尚未建成的铁路边,他们的社区首先完备起来,最初只有气象站,渐渐地开始有了各种工厂。
    上帝创造世界的第7406年,也就是耶稣降生第1898年,俄国人开始了哈尔滨的创世纪。
    沿着建设中的铁路线,城市被一分为二:道外和道里。哈尔滨本地人和中国移民,居住在傅家店一带,被称为道外;外国人则住在道里。
    铁路局制订了详细的《松花江新城规划》,新城采用欧洲城市的规划方法,道路系统结合地形,采取方格网、放射线和弧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主干路相交于城市制高点,形成中心广场。一条以中国的名字命名的大街,成为道里的主干道,所有次要干道都与中国大街垂直,形成众多小街坊。新城还分割开行政区、商业区、居民区和公园绿地,住宅则是欧洲流行的庭园住宅。
    这片新大陆,正像所有城市规划者梦寐以求的璞玉。俄国人试图将他们的故乡移植到这片荒漠中。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的理念改变着这里的地貌,不仅住宅如此,在松花江上,俄国人甚至模仿莫斯科大桥,建造了一座铁路大桥,这座城市便更多了些东方莫斯科的意味。
    铁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同样在这一年,一家银行在城中出现了。中国人不明白,这幢名叫华俄道胜银行的建筑中何以能藏匿下如此巨额的财富,但那些印着沙皇头像的钱币,还是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成为日常流通的主要货币。
    不久,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尼古拉教堂、铁路中心医院、消防队、铁路图书馆、邮局、巡回法庭、学校、电影院和剧场,以及贩卖各种古怪玩意儿的商店、堆满化妆品的理发店,琳琅满目而又神秘,仿佛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又似乎是从天而降。
    这片荒芜封闭的村落被骤然抛进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村落上空出现了教堂的穹顶和令中国农民们难以理解的十字架。伴随着上帝的光辉一道君临这座城市的,还有背着竖琴的流浪艺术家、终日在空旷的街道上仰望自己尚未完工的作品的建筑师、依然保持着奢华生活的白俄贵族、搔首弄姿的下等妓女,以及在贩卖各种古怪玩意儿的高鼻子商人们。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填满了这座年轻的城市。
    1903年,当汽笛声响彻这片沉寂的土地,结伴躲在远处看热闹的中国乡民惊恐而又兴奋,火车喷出的浓烟氤氲出这座城市最初的繁华,随着两条铁路相继开通,大批俄国工人南下,俄国军队也以护路队的名义不断进入哈尔滨以及中东铁路沿线,控制了这片中国政府鞭长莫及的土地,以致俄国人一度占据了城中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对中国而言,哈尔滨偏僻而寒冷;对中国的邻居们而言,它的位置却像黄金比例一样完美。它被俄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环绕着,各国移民和财富,追随着铁路线的延伸汹涌而至。
    廉价的江河运输曾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媒介,江河催生过许多昙花一现的商业都会,不过,当铁轨开始铺满中国时,围绕江河而生的商业文明迅速陨落,铁轨边的城市迅速取代了那些逐水而居的传统都会,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在帝国广袤的内陆,城市间的新陈代谢已经不断发生,而遥远的哈尔滨,也很快就能感受到来自铁路的神奇力量。
    铁路的开通,将哈尔滨变成一座点石成金的城市。第一次商机来自日俄战争,这场战争创造了当地人闻所未闻的财富神话。一家工厂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一年中收回成本并获利50倍甚至100倍,在正常情况下需要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才能赚取的财富,在哈尔滨,只需要短短一两年就足以实现。于是,各国移民踏着枪炮的节奏前赴后继地奔赴哈尔滨,那些决定出关碰碰运气的中国人也不甘示弱,各种发色、面孔的人们迅速填满城中的街道,各种商铺、洋行、旅馆、饭庄,像松花江上的巨浪般涌起,沿着原本荒凉萧瑟的街道滚滚而来,熙攘的声浪搅动着城市的宁静。
    这里真的成为所有人的天堂。人们可以轻易地在这里找到酒精或者鸦片,财富或者欲望。人们也不必担心因此就会迷失了自己,因为可以随时钻进各种佛寺、道观、清真寺,或者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的教堂,在那里忏悔自己的罪过,热切地面向各自的神灵,许下真诚的愿望。
    哈尔滨崛起的速度是惊人的。除了疾速膨胀的城市规模,还有剧增的人口。仅仅十几年间,哈尔滨的人口就从建城之初的8万人翻了近4倍,33个国家的侨民在这里定居,1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或代表部,哈尔滨成为中国外侨最多、所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城市,即便上海,也难以望其项背。(本文摘自《城殇:晚清民国  十六城记》,张泉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