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
内容提要:文学本体论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文论界提出的影响最大的新兴文论术语之一,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40年来文学本体论概念在中国的传...
二0二二年十月六日,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作开始,埃尔诺已发表作品二十多部,其中大部分为篇幅不长的小说。第...
大地是人们生存的家园,无私而宽厚,给人温暖与馈赠。河北作家康志刚真诚拥抱大地,家园成了他创作的动力与母题。他的作品既融汇华北平原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也表达燕赵人...
在中国这个以抒情诗而著称的国度里,“情”在传统诗学中一直拥有着特殊的地位,但处于近现代之交的王国维却另有思考。他在《人间词话》中,一方面阐明了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另...
里尔克是西方世界最后一位纯粹的诗人。在他身上,处于西方文化源头的原型诗人俄耳甫斯的力量再度迸发,让他凭借诗歌深入宇宙万物之幽微,体味人与自然之冥合。纯粹的诗人,其...
细节之于小说,犹如“眼”之于围棋。围棋之术有“眼”一说,博弈的双方中只要己方手上有两个“眼”,便宣告自己拥有“两口气”而不会被对手拿住。下棋需要善于做“眼”,在棋...
经学与诗学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就知识类型而言,经学作为一种思想性与教化性兼备的知识体系,滋养着诗学;诗学作为一种感悟性和审美性并重的知识体系,延伸着经学...
王国维将有清三百年学术裁为三段:“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文章与学术、文章学与学术思想史的关系向来紧密,王国维“道咸以...
今年是“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亦称“法兰克福审判”)开审六十周年。相较纽伦堡审判,中文读者对这场由德国司法机构独立开展的对前纳粹人员的审判,可能有些陌生;但若说...
成为小说家,固然是金庸(查良镛,1924—2018)的人生意外,却成就了他的名山事业;成为社会活动家,以报纸与社评表达立场、参与政治,却是金庸苦心经营大半生并获得极大成就...
先秦时期,隐语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交流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游戏,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颇为流行,尤以齐楚两地为盛。当时甚至还有专书以供查阅,据刘向《新序》载,有人“以隐...
摘 要: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呈现为大约五种新趋向:融世趋向表明中国社会正快速融入世界秩序中;流动趋向展现中国社会人口流动趋势及其相关生活方式变迁态势;跨门趋向显示中...
谈到文学写作中的细节问题,一般会先联想到小说、戏剧等叙事性文类。在谈论诗歌写作问题时,也往往更多地聚焦于意象、语言、形式、节奏等一些关键词。事实上,细节问题同样是...
从1921年田汉译《哈孟雷特》在《少年中国》刊载算起,莎剧中译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在莎剧中译及其研究中,版本研究是一个亟待系统性解决的薄弱环节——不少...
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不是官方组织的“集体生活”,比如“党员集体生活”“干部集体学习”。这类“集体”是分成类别的,并非公民。“集体生活”实际上是上述部分人专属的、...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韩非子》) “我!”奥地利新锐作家菲利普·韦斯(Philipp Weiss)回答说。 这一联想缘于韦斯的长篇小说《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
内容提要:全观诗学是立足口头文学之本体,围绕口头文学之问题,引入多学科视域而构建的文学阐释体系。在技术路线层面,全观诗学以洛德-弗里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主线,部分...
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文艺互鉴、融合、创新的历史,实际上整个世界文艺史亦是如此。宏观地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华夏各地,东西...
文学研究中有很多著名问题,其中最著名者,当为“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还可进一步细化:将文本归于文学的界线是什么?谁来评判,谁来决定?且不看文学概念之可能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