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翻译 >

我译阿列克谢耶维奇:震撼心灵的真实


    
    突然就跟诺贝尔文学奖有了这么真切的“接触”,作为一个写作多年的诗人和翻译者,我觉得这真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荣耀。
    去年,“铁葫芦”图书的编辑陈亮找到我,问我能否帮助校译一本俄文书稿,他们正在策划再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 娃兵》等几本著作。《锌皮娃娃兵》的首译者是高莽先生,因为如今他年事已高,不便再承担繁重的校译工作,问我是否能抽出时间。当时,我正翻译阿赫玛托娃诗 全集,实在不想中断进程。另外,出于私心,觉得校译这样一本书稿,只是幕后的技术工作,费心费力,对自己的意义不大。但是,当我从网络上搜索这位女作家的 资料,看到她的不凡经历,知道她曾多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时,觉得与自己志趣相投,选读了部分章节,被深深吸引,再加上陈亮的恳切邀请,我便答应下来,半开 玩笑似的对他说,没准儿她这就要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呢。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我通读了《锌皮娃娃兵》的最新修订本,又从网络上查阅了另外的版本,对她的创作有了较为全面、深刻地认识。然后,便逐字逐句地校译完了《锌皮娃娃兵》,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
    也就是在此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当懵懂的青年人听到祖国的召唤,为了国家的利益,义无反顾地奔向前线,许多人还不知道,他们去的是阿富汗,面对的会是炸弹、枪口、死亡。当读到一个个幸存者讲述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内心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表。
    因为此次合作,翻译她另一本著作《最后的见证者》的任务也顺理成章地落到了我的肩上。起初,编辑希望我翻译几千字先看一看,但我耐不住作品的诱惑,挑选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章节,一口气译出了近两万字。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他们中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犹太人、靼鞑人、拉脱维亚人、茨冈人、哥萨克人、乌兹别克 人、亚美尼亚人、塔吉克人……该书是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艺术文献系列作品“乌托邦的声音”的第二部,是一本卫国战争回忆录。书中的回忆者当时大多 在6到12岁,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的眼睛所看到的战争,要比《战争中没有女性》(再版时名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里用女人的 视线所记录的战争更加可怕,。
    在作品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是否能够找到和平、我们的幸福,以至于永恒的和谐的理由,如果为了它们基础的牢 固,哪怕仅仅需要无辜的孩子流下的一滴泪水?他自己回答道:这一滴泪水不能宣告任何进步、任何一场革命的无罪。甚至于一次战争。它们永远都抵不上一滴泪 水。仅仅是一滴泪水……
    这就样,从接触到作品到翻译完,约15万字,我前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不顾自己的写作,夜以继日地翻译该书。该书延续了她口述纪实的风 格,100位经历了二战的孩子用自身亲历,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每篇文章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可读性强。在战争突然爆发时,这些人有的在上学,有的在上 幼儿园,还有的在进行夏令营,没有想到战争会突然而至。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他们直接被带入燃烧的战火中,甚至直面死亡。
    孩子的视角、口述式的实录,让我在翻译中如同身临其境,静静倾听他们的叙述。这种真实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翻译中有几次令我止不住泪水夺眶而出。4月22日,我发微信写道:但愿此书能早日问世,正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
    经过两遍校译,4月底交了书稿,我便投身于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四卷的校订工作中。有时,会问一下它的出版进度,没想到它一直“拖延”到了10月诺贝尔文学奖宣布的这一天。我很佩服“铁葫芦”的独到眼光与高超的策划出版能力。
    10月8日,得知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时,我刚刚到达狼牙山下准备河北省第八届青年诗会的会务。从石家庄到狼牙山的路上,手机没电了。下车刚刚充上电,开了手机,各种报喜、采访的电话就打进来了。
    我当然感觉高兴和荣幸,却不意外,她的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祷告:未来编年史》(出版时名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者》(出版时名为《我还是想你,妈妈》)《战争中没有女性》(再版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都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中普通人 在苦难中的遭遇,通过几乎不加修饰的记录,反映出更为真实的人性。作为新闻记者,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视角,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事件中的普通当事人, 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家或某种流派的领军人物,作品多以口述实录形式关注苏联时代重大历史事件中小人物 的苦难,更为真实震撼,这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上并不多见。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为“她的复调式的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非常恰当。
    这些作品几乎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对人性的关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向往,表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此外她尊重史实的勇气也非常难得。我想正 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勇气与良知,始终坚持真实,加上她用自己独特且敏锐的视角介入现实,才使她的作品不光对当时社会,对当今时代也有重要意义。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风朴素、自然,没有过多的润色,叙述始终保持中立,仅仅是让叙述者陈述事实,把判断交给读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魅力就在于真实可信的普通人经历。她的作品中充满了人性、对苦难的关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她的作品不管写二战、阿富汗战 争,还是切尔诺贝利事件,都是写灾难,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把和平与战争、苦难与幸福作对比。阿列克谢耶维奇能获奖是因为她将眼光放在了经历重大历史事件 的小人物身上,而不是那些人人皆知的大人物。普通人的视角能够引起更多的共鸣。可以说她传承了苏俄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对重大历史事件不应该缺席,真实 记录,维护了一名作家、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
    译 文
    “我吻过课本上的所有人像……”
    季娜·施曼斯卡娅,11岁。
    现在是一名收款员。
    我会笑着回首往事……怀着惊讶的心情。难道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战争开始的那一天,我们去看马戏。全班同 学都去了。看的是上午的早场演出。什么都没有预料到。什么都没想……所有大人都知道了,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鼓掌喝彩。哈哈大笑。马戏团里有一头大象,还 有几头小象!猴子们表演了跳舞……就是这样……我们快活地走到街上——人们号叫着:“战争爆发了!”所有孩子都高呼:“乌——拉!”兴高采烈。我们想象的 战争是这样的:人们都戴着布琼尼式军帽,骑在马上。现在是该我们表现一把的机会了,我们要帮助我们的战士们。我们要成为战斗英雄。我最喜欢看有关战争的图 书了。有关战争的,有关战斗功绩的……那里有我们各种各样的梦想……我钦佩那些受伤的士兵,那些从硝烟中抢救出来的伤员。从战火中。家里自己桌子上的整面 墙都贴满了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军人照片。上面有——伏罗希洛夫,还有——布琼尼……
    我和女伴们想偷偷跑去参加芬兰战争,而我们 认识的男孩子都想去参加西班牙战争。战争在我们的想象中是一生最有意思的大事。认为是最大的冒险。我们盼望着战争,我们是当代儿童。优秀的儿童!我的女友 总是戴着布琼尼式军帽,她从哪里搞到的,我已经忘记了。但这是她最喜欢的帽子。我们是如何投入战斗的呢?甚至我都想不起来了,也许,我们是想去西班牙。现 在我就来说说……她在我们家里过夜,当然,她是特意留下来的,黎明的时候,我们一起悄悄地从家里溜出来。踮着脚尖儿……嘘……嘘……顺手抓了点吃的东西。 我哥哥呢,看得出,早就已经盯上我们了,发现了最近一段日子我们窃窃私语,匆匆忙忙地往口袋里塞东西。在院子里,他追上我们,把我们叫了回来。他骂我们, 吓唬我们,把我的藏书中所有关于战争的图书都扔了出去。我整整哭了一天。当时我们就是这个样子。
    可如今是真正的战争……
    过了一周,德国军队就开进了明斯克市。德国 人本身我不能立刻想得起来,只能想得起他们的技术装备。大型汽车,大型摩托车……我们没有这些东西,这样的东西我们从来都没有见到过……人们都傻了,变成 了哑巴。瞪着恐惧的眼睛走来走去……在围墙和电线杆上出现了陌生的标语和宣传单。陌生的命令。恢复了“新秩序”。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开始上课了。妈妈觉 得,战争就战争吧,学习不应该中断了,不管怎么说我应该去上学。在地理课的第一节课上,战争前教过我们的女老师,竟然开始反对苏维埃政权的讲话。反对列 宁。我对自己说:我再也不在这样的学校里上学了。决不……我不想去!回到家,我亲吻了课本上的所有人像……所有喜欢的我们领袖的照片……
    德国人经常冲进人们家里,总是在搜查什么 人。不是犹太人,就是游击队员……妈妈说:“把自己的红领巾快藏起来。”白天我就把红领巾藏起来,晚上,当我躺下睡觉的时候,我又戴上。妈妈很害怕:万一 德国人深夜来搜查呢?她劝说我。她哭着劝我。我等妈妈睡着了,等家里和外面变得一片安静。那时,我再从柜子里掏出红领巾,掏出苏联的课本。我的女友也是这 样,她戴着布琼尼式军帽睡觉。
    现在我都觉得欣慰,我们是这样的人……
    ——李寒译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后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