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根师傅家中用于制作宝纹的模具。 錾好纹样尚未剪形的银压领半成品。 施洞苗族银手镯上的炸珠工艺。 拉好的银丝。 填丝外框。 手镯上的填丝工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水根师傅演示传统吹焊工艺。 如果说,不知凡几的数量和应接不暇的纹饰,是贵州施洞苗族银饰之“盛”的外在体现,那么繁复的制作工艺,则是支撑起“盛饰”的内在力量。每一套施洞苗族“盛饰”,都是以各种看似平凡无奇的银丝、银片为基础,经数道不同工艺的锤炼,最终组合而成。 錾花是施洞苗族“盛饰”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工艺。通过敲打的方式将装饰纹样錾刻在银片的表面,产生凸起和凹陷的浮雕效果。其制作的大体步骤为:将捶薄的银片夹在事先制好的锡质花型模具中,敲打出具有凹凸感的基本纹样;出模后,用錾子进行细微处的雕琢,加深银片上的起伏效果。这种“铸型”的方法,和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失蜡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常与錾花工艺并行使用的,还有镂刻工艺。所谓“镂刻”,即先用錾子在银坯表面凿出线性纹样,确定大致的造型后,再将其凿空。镂刻工艺适用在体积较薄、表面平展的银片上,“开窗”后所产生的镂空效果,通常被作为银饰的“背景”来衬托錾花而成的主纹。这样的组合方式增加了平面装饰的通透感和立体感,为银饰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 炸珠是金工传统工艺之一,也称“点珠”或“吹珠”。传统的炸珠工艺,需先将银丝截成小段,用火吹烧至熔化;然后将银溶液滴入温水中,使之结成珠粒;再用这些珠粒粘焊成所需造型。在施洞苗族“盛饰”中,炸珠工艺多与其他工艺组合使用。 花丝是施洞苗族银饰中最具特色的工艺,是将纯银料加工成丝后,再运用盘、掐、填、编、堆等手段进行制作的细丝加工手法。施洞地区的花丝工艺种类丰富。银匠通常会使用花丝卷进行掐丝:将搓好的花丝有序地并置在一起,用特制的胶水或白芨汁将其粘连,待干后就形成了花丝组。制作时,先用镊子把花丝卷掐出所需的纹样,成形后再将花丝卷逐层分离,这样就可以一次性获得数个完全相同的纹样,既保证了纹样的左右对称,又省时省力。掐好的花丝会被焊接到银片上,制成各式各样的银饰配件。 填丝是以一定形状的闭合图形为基准,按照由外至内的顺序逐层将银丝填充进图形内部,再通过焊接进行固定的工艺方法。填丝工艺既可以单根银丝的形式塑造出镂空的通透感,也可通过多根银丝的相互贴合,形成繁复、饱满的装饰效果。 编丝工艺主要运用在千足虫配钗、小米手镯、龙骨手镯、银龙骨项圈的制作上。其制作原理是:以木棒为芯,用银丝包裹着木棒进行有规律的编织,编成后将其放入火中烧,直至木材化为灰烬,就形成了空心的网状结构。 焊接是将制作好的各银饰部件,以加热的方式连接、固定在一起的工艺。对于银饰的纹样而言,焊接工艺起着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吹焊是施洞地区最为传统的焊接工艺。当银饰的各个部件都加工完毕后,银匠会在需要焊接的部位上洒上焊药,嘴含吹管,将煤油灯的火焰吹到焊接部位,使之固定。 在“盛饰”的制作方面,施洞苗族银匠往往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手法,而是将各种工艺进行叠加、结合使用,应运而生出“盛饰”造型上丰富多采的装饰效果。疏密有致的布局节奏,繁简相宜的材料肌理,装饰线条间粗细、曲直的对比,点、线、面、体多元素的灵活运用,都是人们感知“盛饰”之“盛”、之“美”的真切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