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王威廉:接近某种伟大没有边际的东西


    美国内华达山脉的巡山员蓝迪·摩根森在一次巡山途中失踪了。这个人在巨杉和国王峡谷做过28年夏季山野巡山员、十多年冬季越野巡山员,因此,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失踪是一起意外。作家埃里克·布雷姆专门为蓝迪写了一本厚重的书:《山中最后一季》,来呈现他传奇的一生。在几十万字的文字显微镜下,蓝迪这个人复活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也可孕育出怎样的伟大。
    巡山员,其实就是国家公园的合同工。他们在旅游季节(夏季)需要住在山上,负责清理垃圾,帮助游客和登山者,若有游客遭遇危险,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援。这是一份异常艰苦的职业。薪水极为微薄,连退休金都没有。来申请这个工作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源自一种浪漫的冲动,带着度假的心态,在这儿工作上一季度,然后回归城市的日常生活。但蓝迪,居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快30年。以他的资历,完全可以成为永久巡山员,有了编制,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大山的沟壑里,但那样,这份工作对蓝迪就失去了意义。这份工作的意义,便是让他可以和大山捆绑在一起。一个人在面对远远超越于自身的伟岸山脉之际,没有复杂的、接近神性的感触,是不可能享受其间的。
    蓝迪一定读过爱默生,还有梭罗,他有他自己的话语体系。他认为,人跟大山的亲近过程,像是一种宗教,“一种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神学体系”。这是蓝迪巡山日志里的一句话。他还有一段话,非常动人,人向自然的亲近,就像“接近某种伟大没有边际的东西,将我吸纳进去,包围着我,我只能微微感觉到它,却无法理解它是什么。说不定,只要留在这里够久,全神贯注去感觉,我就会知道。”我们看到,蓝迪的写作就是如此,不求助外界,而是逼迫自己的神经末梢,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蓝迪和作家斯泰格纳一直保持着通信,我们不妨看看。
    斯泰格纳批评蓝迪的文章:“你向读者展示的首先是个人感情。没有给出让人身临其境的具体地点、情景、动作、感觉,就想唤起读者的感情,这一切有任何意义吗?”
    蓝迪回信说:“我晓得自己不是文学天才,但对自己的文采还有点信心,只要有人指点,取得一点成就应该不难。”
    没错,蓝迪没有向那些清规戒律投降。说到底,他住在山里并不是为了写作,他写作,是因为他住在山里。孤独,忧伤,壮阔,渺小,必须有所返观。写作,便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文字完全成了心底的分泌物,不再有任何尘世的架构。他的文字,成了诗,献祭给高山峡谷。
    1996年7月21日,54岁的蓝迪在巡逻途中突然失踪。为了搜寻他的踪迹,共出动了100多名人力、5架直升机、8组搜救犬,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搜救,结果却一无所获。事后,人们想起蓝迪即将分崩离析的生活状态,认为蓝迪一定不堪忍受而自杀了,并把自己的身体隐藏了起来。人们一致认为,一个在山中行走了大半辈子的人,是不可能遭遇意外的。
    可是,5年后,蓝迪的尸体被找到了。他穿着制服,从溪流的淤泥中浮现了出来。经过研究,他不是自杀而死,而是失足跌落溪流。时为寒冬,他旋即被冰雪覆盖。作者用文字还原蓝迪生前的最后时刻:“蓝迪望了望前面绵延的群山,整理了一下无线电和背包,把看了很多遍的离婚协议书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眯着眼睛一声叹息,他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巡山,他只知道比起世俗的烦恼,前面才是他心安的皈依。”蓝迪魂归大山,对他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去处。巡山员们用蓝迪的名字,命名了内华达山脉中的一座无名山峰。
    爱默生《论自然》的这段话值得咀嚼:“可以肯定地说,这欢悦的力量不仅源于自然本身,它存在于人,或者说,存在于自然和人的和谐中。要谨慎节制地享有这种欢悦,这很重要。”要谨慎节制地享有这种欢悦,这话对蓝迪像是一句谶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亦让人心惊:
    “我一定要感谢这本书的主角内华达山脉,谢谢你召唤我写这本书。”
    这么厚的一本传记,到头来竟然说主角不是蓝迪。这或者就是这本传记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