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作者创作、读者阅读与评者评论(4)


    ①张江:《“意图”在不在场》,《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9期。
    ②张江:《“意图”在不在场》,《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9期。
    ③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凃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麦吉尔主编:《世界哲学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第963页。
    ⑤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56-162页。
    ⑥F.Schleiermacher,Hermeneutik,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t Drücken,1959,p.16.
    ⑦“公共阐释”是张江教授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参见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13)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24-325页。
    (14)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