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访谈 >

《收获》60周年纪念座谈会现场实录(二)投稿时候都觉得是处女作,而后成为他的代表作(4)

林白:越写越敬畏
    林白:我是《收获》五十年的读者和二十多年的作者,我是1968年开始看的《收获》,可以说我在广西的一个县里的一个阁楼上,看的是1965年的《收获》,五本,我都看过。我长大以后,听我妈妈说是她订的杂志,微薄的工资拿出来订《收获》,对我挺有影响的。我也是《上海文学》推荐给《收获》,张重光1989年推荐给程永新,1990年在《收获》发了短篇小说,二十多年,我在《收获》一共发了三个中篇、两个短篇。我对《收获》一直是敬畏的,现在越写越敬畏。除了程永新老师,第二个跟我有联系的是肖元敏老师,后来是给廖增湖有一个中篇,这次活动是钟红明老师邀请我,我感到很荣幸。表示一个极高的敬意,谢谢。
    张翎:真正的家园就是文学
    张翎:刚才听你们讲话,我就看着对面的“文学-家园”,不知道家园对大家是怎样的,对我感触是很深的,因为我很早就离家了。我感觉我似乎没有家,因为走过很多地方,居住过很多地方,搬过无数次的家,很多人问我家在哪里,我都愣一愣,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觉得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多伦多也不过是一个邮政地址,我没有“家园”可言,也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让我可以找到归属感。我想起国内的作家非常羡慕,莫言有他的高密,迟子有她的漠河,我似乎是没有家园的,我真正的家园就是文学,那是一个不需要国界,没有地界,不需要护照和签证的地方,那是我真正有归属感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收获》是给我归属感的地方,特别感谢。
    王尧:最后我们请八〇后作家笛安。
    笛安:无论什么时候,《收获》永远在这儿
    笛安:我长话短说。非常感谢《收获》,感谢《收获》杂志的每一位老师,我当时第一次在《收获》发作品的时候,那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写小说,第一次写完一个作品,当时不太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因为《收获》当时发表了我那篇处女作的话,可能我的人生就不会选择做写作这个行业,因为我学的专业是一个跟文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我有可能整个人生就会走另外一条道路。
    所以我今天坐在这里想起来差不多可能十四年前,我收到钟红明老师发给我的那封邮件,我也跟很多人讲过,我觉得那是我从小到大最高兴的一天,就是看到钟红明老师跟我说我们都挺喜欢这篇小说的,这是我会一直珍藏在记忆里一直到最后的一件事情,非常感谢《收获》,祝《收获》生日快乐。
    越来越好什么的这个话不用说,其实就希望《收获》永远在这,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时候回到这个楼里面,它永远在那个房间里,就是熟悉的那几张面孔永远在那,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事情。谢谢大家。
    王尧:刚才笛安讲话的时候,看见你妈妈蒋韵一直看着你(笛安:怕我说错话)这是关于文学的最幸福的眼神。也是文学的薪火相传。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发言都是讲出了自己和《收获》的关系,也是不同文学史的层面,有许多话题我们可以继续,最通俗的话概括一下。第一,祝福《收获》。第二,感谢《收获》。第三,跟着《收获》,在家园里面谈家园。非常感谢大家。最后一句话是,《收获》等大家回家吃晚饭。时间到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