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访谈 >

《收获》60周年纪念座谈会现场实录(二)投稿时候都觉得是处女作,而后成为他的代表作


    座谈会
    苏童:人生当中的重要遗产
    苏童:这个时代什么话都会被记录,会被传播,其实是批判什么很容易引起赞美,赞美什么很容易引起批评。但是我觉得对于《收获》来说,似乎怎么赞美都不过分,都是安全的,赞美《收获》必须都是安全的。关键问题在于赞美了这么多年,都是真诚,都是真心的,怎么赞美出新意来,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我刚才在想用什么比喻,用什么物质,我突然想起一个广告,是好多年前大家都看过一个钻石的广告,但是我把上半句忘了,(群“一颗永流传”),对,这就是《收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没错。感谢大家帮我想起了这句话。然后,我还想说的一个意思,对于每个人人生当中总是要感谢时代,感谢生活,对于今天在座的从业人员来说,当然还要多感谢一些东西,感谢文学,但是具体到我们这些作家来说,又要感谢《收获》,这不是一个客套话,而是一个人生当中的某个重要的遗产。
    格非:《收获》的氛围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格非:刚才程永新在做欢迎辞的时候我觉得有两个东西我特别有同感,第一点他说到当年他在《收获》工作的时候,说年轻的时候不怎么懂事,说不太了解《收获》这么多年来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对这个问题的感触会更加深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因为当年我们在《收获》开始走上文坛,当时感觉比较清楚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都很幸运,《收获》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惠。但是对于《收获》的理念,包括它的办刊,整个它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一些东西,其实没有多少深切的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候年龄也慢慢增长,回过头来看巴老当年说的很普通的话,包括《收获》这么多年它始终坚持的办刊方针,我觉得是太不容易了。
    我是三十年前开始在《收获》上发第一篇作品,三十年以后觉得所有的这些变得无比珍贵,这是程永新刚才欢迎辞里面我觉得特别有感触的地方,他这个话说得很普通,但是我觉得很重。
    第二,他说回家的感觉,刚才莫言也说到,我当年第一次跟《收获》的编辑们打交道的时候就感觉到《收获》的气氛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样,它确实有一种团结、协作帮助这样一种内部非常好的氛围,就是一个家庭的氛围,每次跟不同的编辑打交道,他们请我吃饭,到过年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吃饭,就是一个家庭的感觉。这种家的感觉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们这代人,比如说苏童、余华所有这些朋友,这些朋友之间也有兄弟般的情感,这么多年来家的氛围也感染了我们这些同行,这么多年来《收获》在我们心目中,尤其在我个人心目当中的神圣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和苏童一样,我也非常感谢《收获》,并祝福它越来越昌盛。
    李洱:投稿的时候觉得是处女作,而后成为他的代表作
    李洱:想说的话很多,不知从哪儿说起。昨天我跟记者说的一句话,他们说李洱你很会说话,其实我说的话是真的,我说《收获》是一个,让一个作家,不管他是多么大牌的作家,当他投稿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投的是处女作,而且这个处女作会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我觉得只有《收获》这本杂志才能给作家带来这样的感受。
    《收获》也是对作家的一种提醒。我记得全国只有《收获》把原稿重新还给作家,编辑在上面做的一些改动都非常精彩,我记得我的稿子寄过去之后,回来之后这里加上一句话,那里删掉一句话,加了又过了一会儿,我琢磨为什么加这句话,程永新加的,原来是提醒我注意小说叙述的节奏。《收获》对作家也是一种提醒。王小鹰老师我上次见到她,还在华东师大上学,她刚才讲到(在《收获》发表作品)给作家以信心,确实如此,用一个时髦的话就是给作家以加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