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从温州方言中的比较句到比喻句(12)


    五、结语
    经过本文的写作,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从方言的角度研究比喻的艰难。正如我们在本文第四节中指出的,“在比较研究中,越是高层次——也就是越少依赖于习惯性的约定而越多依赖于认知和人际互动的普遍规律的语言现象,方言之间的差异就越小,反之在较多依赖于习惯性约定的低层次语言现象上,方言之间的差异也就会比较明显。”比喻显然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语言现象,要在一种方言的语言结构中找到该方言的比喻不同于其他方言之处,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找到了就弥足珍贵),但以上的理论原则已经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即使找到也可以肯定地说,这必定只是一种局部的现象,方言之间不会出现比喻在语言结构上的系统差异。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明显缺乏可资借鉴的成果,例如介词缺省而造成的无句法并置的现象,究竟对比喻的表达效果起着怎样的作用,本文只是采取了理论上的假设并与文学语言进行类比的方法,严格地说这只是在推测,却无法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心理测试等来探求比喻理解时实际发生的过程。在语料的收集和处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困难,例如大多数的方言缺少书面文本,即使有,可以想见比喻在进入书面文本时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书面语规范的制约,从而被改造而丢失掉原先的面貌;而完全依靠口语调查中原生态语料的记录来获得系统的比喻语料,要比获得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语料困难得多,本文使用语料时倾向于选择口耳相传、形式稳定的惯用语、谚语中的比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在方言中进行修辞研究的价值。往往一个似乎不起眼的、结构形式上的小小变化,一旦将它放在与普通话或是其他方言的对比中来体验,它能带来的修辞上的冲击力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每一个方言地区的方言母语者都会有不同于其他方言母语者的生动表达,细究下来,这些不起眼的结构变异或许就在其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相信坚持这些形式的研究,不仅对于方言学、修辞学,扩大开来对于整个语言学以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价值都会渐渐显现出来。
    注释:
    ①本文中凡是较难理解的比较句均说明其比喻义。易于理解的则不再说明,下同。盘屿,温州的一个地名。
    ②《薛刚反唐》是温州鼓词的一个曲目,温州人常用薛刚作为闯大祸者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刘大为2009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J].《修辞学习》第1期.
    [2]刘大为2010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J].《当代修辞学》第3期.
    [3]谢元春2009冷水江方言中的V山V里:语法还是修辞?[J].《修辞学习》第2期.
    [4]陶寰、李佳樑2009方言与修辞的研究接面——兼论上海话“伊讲”的修辞动因[J].《修辞学习》第3期.
    [5]刘丹青2001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第4期.
    [6]上海市语文学会2008《吴语研究:第四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钱乃荣1992《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沈克成2009《温州话词语考释》[M].宁波:宁波出版社.
    [9]汪如东2004《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0]游汝杰1981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S1期.
    [11]郑张尚芳2008《温州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
    [12]周振鹤、游汝杰2006《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乔纳森·卡纳1989《文学理论入门》[M].上海:译林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