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类型特征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层次(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45 《中国语文》(京)2012年4期 侯精一 参加讨论
4.3跨语言比较分析“兀”的历史层次 吕叔湘(2002-3:154)指出,“法国人W.Bang就曾注意到……初民往往先有指示的概念,后有三身概念。第一身往往跟近指代词同源,远指代词又分较近较远两类。前者大多跟第二身相关,后者大多跟第三身相关……古代多借指示代词为第三代词。”表5所列各点人称与指示根词同形,证实了这一观点。在元以后沿黄河第三人称代词“兀”留存的地区大大缩小,在很多地方逐渐为“那”所取代,但远指代词根词仍保存“兀”,沿河地区的南段,中段永济、万荣、吉县、合阳、韩城、宜川、延川、佳县、大宁、吴堡等地远指代词还保留“兀×”(“兀里”、“兀撘”)的说法。人称、指代同根词现象依旧存在于山西、陕西部分沿黄河地区。 跨语言比较研究带来新的思路。阿尔泰语“没有专职第三人称代词,远指代词可以用来指称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同形的类型特点在阿尔泰语系的分布相当集中。”人称代词系统与指示代词系统之间存在“渗透、同形关系”(唐正大,2005)。“从代词类型关系看,汉语西北方言跟突厥语诸语言具有相同的类型特点,就是:指示代词系统和人称代词系统有渗透,共形关系……突厥语远指代词跟第三人称代词同形,读[ol],这种情况11世纪后的文献已经出现。”并举《突厥语大辞典》为例(张维佳,2008:332)。从沿黄河地区汉语方言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用例来看,受阿尔泰语的影响是很有可能的⑤,这种影响不仅限于指代词。从跨语言人身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同形关系分析“兀”的历史层次所得结论与吕叔湘先生检阅金元俗文学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方言实验工作系统”使方言研究更科学
- 下一篇:文白异读的形成模式与北京话的文白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