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演化看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4)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1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汪峰 参加讨论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最核心的特性就是递归性,也就是洪堡特所谓“有限规则,无限运用”。指的是语言单位能自由运用,生成无限话语。因此,一个语言系统最基本的构造就是一种基本语言单位再加上有限的单位组合规则,而这些有限的组合规则可以自由运用。具体说,从基本单位A,基本单位B,一直到基本单位N,同时有一套有限的基本组合规则R1、R2到 Rx。经过R1(A,B)这样的操作,就可以生成语言表达需要的话语。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这些基本单位如何认定,是否可以考虑依据递归性来看? 也即,这些递归性的规则作用于什么样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就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先确定什么组合是递归性的?最基本的就是判断语素组合AB是否有递归性,陈保亚(1999)提出“平行周遍”对比来分析,如果一个语素组合AB能进行平行周遍对比,那么该组合就具有递归性,A和B就都是该语言的基本单位,而AB是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是基本的语言单位。所谓平行周遍对比,指的是“1.参加对比的言语片断在构造上是平行的,即它们的意义都是成分的意义加组合关系的意义;2.对比的言语片断是周遍的,即所有同类的字都可以参加对比。” 以平行周遍性原则来分析上文中《论语词典》中的双字组合,可以提取具有生成性的模式,格式如下: 可见,这些组合在先秦时期都可进行平行周遍对比,是递归性结构,而不是基本语言单位[1]。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社会的语言环境逐渐变化,某些组合不再周遍,或者意义发生了转变,不再保持原初的平行意义,这些变化了的组合就转变成基本语言单位了。有意思的是,操同一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许在判断平行周遍性上有不同看法。比如,“天子”在很多人心目中就等于“皇帝”,并不等于“天”与“子”组合起来的意思,也就成为一个基本语言单位了,而很多具备中国文言知识的人,了解其本初的意思就是“天”之“子”,则可认为该组合具有平行周遍性,是递归性结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都”在东汉有没有语气副词的用法?
- 下一篇:人称代词及基本词的词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