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何况”和“岂况”是怎样形成的?(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52 《汉语学报》2014年第2期 李宗江 参加讨论
(二)“况”字句多为反问句 按理说,标示递进关系,并不必然要求用于反问句中,比如现代汉语中的“何况”“况且”“别说”等递进连词就常用于陈述句中。而先秦的递进连词“况”却主要用于反问句中,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句尾有疑问语气词,主要是“乎”,如上文所举诸例。也有个别是“哉、焉、与、耶(邪)、乎哉”,如: 先秦和西汉的“况”字递进复合句绝大多数是带以上语气词的,据我们对先秦和西汉文献的统计,句末带疑问语气词的例句占到83%。具体情况如下: 2.有的句子虽然句尾没有疑问语气词,但句中有疑问代词,说明仍是个疑问句。如: (35)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左传·隐公三年》) (36)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於太庙,其若之何?(《左传·桓公二年》) (37)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左传·昭公十三年》) (38)《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况其顺身纵欲怀安,将何及矣!(《国语·晋语》) (39)今伯父有蛮、荆之虞,礼世不续,用命孤礼佐周公,以见我一二兄弟之国,以休君忧。今君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况蛮、荆则何有于周室?(《国语·吴语》) 3.有的句子虽然没有语气词,但句中有表示反问的副词“敢、岂”等,说明句子是个反问句。如: (40)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左传·成公二年》) (41)谚曰:“无过乱门”,民有乱兵,犹惮过之,而况敢知天之所乱?(《左传·昭公十九年》) (42)在《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在群臣?臣敢贪君赐以干先王?(《左传·昭公二十年》) (43)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避逃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墨子·天志》) 4.有的句子虽然没有句末语气词,句中也没有负载疑问语气的词语,但其前或后句是个问句,揣摩文义,当是反问语气。如: (44)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 (45)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国语·晋语》) (责任编辑:admin) |